-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二、南繁育制種
南繁主要包括育種科研、種質鑒定和制種生產三個方面。育種科研方面重點為農作物育種加代、組配、親本繁殖、有苗頭組合的復配,水稻、高粱、向日葵雜種優勢利用,二系、三系、轉基因選育等。種質鑒定方面,主要包括大田生產種子的田間純度鑒定、育性鑒定等。制種生產方面,主要為雜交作物的親本繁殖、雜交制種,其中年產雜交水稻種子2600萬公斤以上,占全國的1/8。近年來,南繁基地規模約在20萬畝左右,其中,選育種、種質鑒定為主的南繁科研用地約2萬畝,繁制種生產為主的生產用地約18萬畝。南繁基地通過國家、地方政府和南繁單位幾十年建設,雖然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但與其在我國農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貢獻和戰略地位還不相稱,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用地關系不穩定,影響南繁工作正常開展;控制手段不足,生物和生態安全存在隱患;科研與繁育脫節,提升創新能力受到制約;企業引領的作用不明顯,產業鏈條不完整。
(一)發展思路
服務國家保障糧食安全和種業安全的重大戰略,把握世界育種科技創新的發展趨勢,抓住國家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和建設熱帶現代農業基地的有利契機,通過資源整合、管理創新、基礎建設、優化服務等綜合性措施,將南繁育制種基地發展成為一個功能配套、水平先進的國家級農作物種質資源與材料創新基地、農作物育制種基地以及技術交流和材料展示基地,為農作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搭建良好平臺,使南繁成為集科研、生產、管理和服務于一體,生產發展、生態安全、環境友好的現代化種業“硅谷”。
(二)發展目標
引導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向南繁集聚,南繁吸引力顯著增強;新品種選育、新方法研制、新材料創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南繁影響力顯著增強;培育若干個跨國經營的大型種業企業和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南繁競爭力顯著增強;育繁推一體化取得明顯成效,南繁控制力顯著增強;探索出促進民族種業發展的新模式,南繁服務全國種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能力更加突出。
育制種基地:到2015年,建設高標準南繁基地24萬畝,其中育種科研基地面積4萬畝,制種基地面積20萬畝。
種子產量:到2015年,每年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制種能力達到4000萬公斤。
科研能力:滿足南繁單位種子性狀與品質鑒定、生物安全與檢疫、基地環境監測與作物生態觀察、組織與細胞培養、遺傳育種與生物技術育種實驗等各方面的需要和科技交流需要。
環境保護:有效檢驗、監督、控制各種病蟲害的傳入和傳出,有效跟蹤檢測、監控轉基因作物和產品的安全隱患,保持南繁基地的生態安全。
產業發展:培育3~5家省級以上種業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