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存量” 就地取才--人大代表為東北“人才利用”出點子
“談到東北人才的出路,我的觀點是,要學會把眼皮子底下的人才用起來。”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德大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秀林說,近年德大公司在企業發展中注重“就地取才”,大批停產、半停產企業的職工走進了德大公司,成為企業的骨干人才。
德大公司有職工1萬余人,60%的專業技術人才來自停產半停產企業。王秀林認為,高薪從外地引進人才不如“就地取才”,它降低了人才成本,還把本地閑置的人力資源有效利用起來。
王秀林代表說,“盤活存量”,就地取才,需要打破人才流動的壁壘,打造人才流動的“暢通工程”。
調查顯示,過去受種種因素影響,東北人才在區域內無法實現合理流動。東北不少人才市場存在規模小、信息渠道不暢、服務手段落后等問題,無法對現有人才進行合理配置,一些高層次人才沒有進入市場。據吉林省人事廳統計,從1998年到2003年上半年,全省通過各級政府人事部門所屬人才流動服務機構實現流動的人才共50多萬人,而上海僅2000年一年就有134萬人次參加交流。
此外,地域差距導致人才分布地域失衡。遼寧發達地區人才多,落后地區人才少,沈陽、大連人才占全省總量50%,遼寧省西部落后地區5個城市人才總量不足全省20%。5個城市每年考上大學(含專科)的有2萬多人,回到家鄉創業者寥寥,生產一線出現了大量的人才短缺。在吉林省四平市、黑龍江省雞西市等地有些國有企業,已有30多年未分進大學生。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代表也感到,實際上東北人才總量較多,大中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比較集中,科技人才資源十分豐富。即使在一些下崗人員中,也存在著很大的能量,許多人在各自領域里都是具有多年經驗的工程師、技術工人,可以變包袱為財富,為振興東北所用。關鍵要建立激勵機制,讓現有人才發揮出應有的能量,然后再考慮從外地引進高層次人才。
在沒有更多外部“增量”的情況下,東北三省一些地方正通過各種方式,從盤活“存量”、就地取才的思路出發,實施人才流動“暢通工程”,改變人才閑置現狀。
吉林省白山市計劃成立人才過渡中心,把在本地閑散的人才和待崗大中專畢業生集聚起來。過渡中心實施雇員制,通過租用、招聘、抽調等方式,使這些人的才能發揮出來。一些地方還建立了人才流動機制,采取聘用、借用或兼職等方式,整合現有人才資源。
人大代表建議,調整人才“增量” 防止結構“錯位”
“以前大學生都下井,現在中專生都很少下去,下井的大都是農民工,再好的設備、再安全的設施,也得靠專業人才去完成,否則安全生產是難以做到的。”全國人大代表張德祥憂慮地說。
張德祥等代表認為,東北一些地方,人才結構存在極不合理的“錯位現象”,從行業看,煤炭、機械等專業,大學生報考的越來越少。過去大學的采煤專業每年招生1萬余人,現在不到500人。
在吉林省,人才結構與本省經濟結構、振興老工業基地目標匹配性較差。據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2003年調查,吉林省人才中,企業家與工程師較少。在理科人才中,基礎性學科人才多,應用型人才少;生產管理型人才多,經營、營銷類人才少。吉林省制造業占工業比重為89%,但制造業人才只占全省工業人才的24%。
除行業布局不合理外,在吉林省各地區,現有人才也無法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吉林省長春市全市傳統行業人才供大于求,而微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技術人才缺乏。松原市是農業大市,而2003年有關部門統計,全市農業系統專業技術人才僅占人才總量的5%。全市有7家制藥企業,卻僅有3名職業藥劑師。
來自黑龍江省鶴崗礦業集團的付明玉代表說,鶴崗礦業集團每年大概需要各類大中專畢業生100人,但實際上從1998年以來,公司累計接受專科以上畢業生只有114人,而且專業結構不合理,采煤、機電等煤礦急需的專業技術人員一個也沒有。
代表們認為,人才結構與經濟結構不相匹配的問題,除大量緊缺人才外流等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和培訓工作與經濟發展出現脫鉤。當地職工大學、財經學校、農校、中專等教育機構的專業布局,不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這些學校生源嚴重不足,一方面企業緊缺的人才沒有地方培訓。 (完)
警惕人才“隱性浪費”--人大代表眼中的東北人才現狀
“我們的人才多數在機關和事業單位中,有的在國有企業中,趕都趕不下去。人在機關里,創造力和活力都沒有了,一些能力就萎縮了。”來自遼寧省教育界的張德祥代表說。
一些來自東北的全國人大代表認為,東北振興需要大批人才,一些省份人才總量不少,而生產一線人才分布過少,給人造成一種錯覺,東北缺人才。其實人才不缺,在這種人才既多又少的怪現象后面,其實是一種人才的“隱性浪費”。
代表們調查的一些統計數字,顯示出人才分布不平衡的狀況。
一是人才總量多,缺口大。以吉林省為例,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統計表明,2002年全省人才占全國人才總量的2.14%,高于人口占全國人口2.11%的比重。可見吉林省人才總量不足的矛盾并不突出,在東部省份中僅落后于3個直轄市和廣東,列中部地區首位。而有關部門分析,按照振興老工業基地的目標,到2005年和2010年,全省企業和工程技術人員分別有20萬和100多萬人的缺口。
二是人才密度高,貢獻小。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振興老工業基地所需人才課題時發現,2000年,全省技術人員占就業人員的比例與工業領域研發人員的比例都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全省工業技術人員人均工業增加值和技術人員人均GDP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0%和34%,這說明大部分人才沒有產生價值。
三是人才分布上,上層多,一線少;機關與事業單位多,企業少。不少代表說,吉林省、遼寧省高素質人才遠離生產一線。遼寧省專業技術人員68%在事業單位,其中正高職稱人才98%在事業單位;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57%在機關和事業單位,43%在企業。一項對遼寧省14個城市的調查顯示,機關的工作崗位需求不到1%,但是大學生就業時首選政府機關的卻占60%以上。
有關人士認為,這種“既多又少”的怪現象,暴露出東北存在人才閑置的“隱性浪費”問題。
來自鞍鋼集團生產一線的王二江代表說,在東北三省一些地方的破產或停產、半停產企業中,一批具備專業技術職稱的職工下崗,沒有活干。有的企業轉制或轉產,一些工人空有一身技術無處施展。張德祥代表說,在高校畢業生中,受觀念影響,新增人才多數愿到工作穩定的事業單位或機關中,報考公務員熱仍高溫不退。不少高校畢業生放不下架子,寧可待業閑置,不愿到一線干辛苦活。
部分國有企事業單位人才任務不飽滿,也直接導致了人才閑置。吉林省人事廳兩年前對18家大型企事業單位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抽樣調查顯示,70%的人認為,在單位工作任務不飽滿,4%的人認為無事可做。
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分析,資源配置低是人才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吉林省2000年科技活動經費占GDP比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7%;科技人員人均擁有科技活動經費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1%。沒有配套資源,人才很難創造價值。(完)
東北振興,到底缺什么樣的人才?
一些來自黑龍江省的代表記得這樣一件事,前兩年,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曾在媒體上發布廣告,急聘80名數控機床操作工,但來者寥寥,有的應聘者連圖紙都看不懂,最終沒有一個合格者,影響了企業的生產計劃。目前,這家企業人才雖然不少,可仍缺少從事數控機床加工和容器焊接方面的高技能工人。
“一些企業找一個高級技工如此困難,這在東北并不少見。”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杜善義說,“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首先為東北敲響了警鐘。”目前,黑龍江省共有技術工人268萬人,高級技工不到20萬人,高級技師不到600人。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出的,高級技工占技術工人的30%的總體目標,黑龍江省高級技工尚有60萬人缺口。
高技能人才短缺在東北三省普遍存在。吉林省高技能人才僅占技術工人的7%,據一年前吉林省政府有關部門對6所中學上千名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準備上中等職業學校的僅占問卷人數的1.5%,畢業后打算從事生產崗位的占問卷人數的2.5%。被稱為“技術工人搖籃”的技工學校,過去幾十年中曾為吉林省企業培養了45萬多名技術工人,可目前全省117所技工學校中,已有50%以上的學校停止招生。
來自鞍鋼集團的王二江代表說,長期以來,大學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被視作人才,而在一線生產崗位的高級技工在人們的習慣意識中被排除在人才隊伍之外。實際上,改造落后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承接先進生產能力向本地轉移,是東北三省未來幾年重要的工作。東北三省現在的技術工人不少很難適應未來的技能要求,掌握先進生產技能的技術工人將是東北三省未來短缺的資源。
來自黑龍江的一些人大代表們認為,根據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規劃綱要,除高技能人才外,未來5到10年內,振興東北,還短缺企業家人才。黑龍江省目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約60萬人,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約7萬人。由于缺乏規范的市場和統一的認證標準,目前東北三省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經理人隊伍。(記者李亞彪 于力 徐宜軍)
新華社 2005年3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