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對中國皮鞋開征高額的反傾銷稅,到向世貿組織狀告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從緊急出臺《歐盟與中國:更緊密的伙伴,更多的責任》的新文件,到曼德爾森率領強勢陣容再次訪華,近期一連串的事實釋放出了同一個信號:歐盟正在收緊對華貿易的政策口袋,其針對中國的“亮劍”可能更加密集而頻繁。
“大歐盟”需要“大市場”
在與中國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數年中,歐盟對華貿易一直保持著友好的態勢。不過,今天的歐盟已經完全撩去了其溫情脈脈的面紗,呈現在我們面前更多的是頤指氣使和強悍霸道。
歐盟對華態度的逆轉源自于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歐盟的東擴不僅意味著其成員國數量的增加,也同時表現為經濟機體質量的下降。即歐盟已經由原有幾個發達國家構成的集合體變成了西歐富國和東歐窮國共同組成的混合體。誰都知道歐盟追求的目標是成員國“要用一個聲音說話”,然而,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同步,歐盟整合內部力量的努力顯得異常艱難。需要指出的是,歐盟雖然是目前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其國際貿易的60%是歐盟區域內貿易,而由于歐盟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歐盟在區域內繼續挖掘潛力的空間受到了抑制。于是,尋求外部市場以達到減緩內部壓力的目的就成為了歐盟對外經貿的重要政策導向。
歐盟在向外部“擴身”中首先受到了美國因素的強大約束。一方面,美國經濟日顯式微,對歐盟所能形成的外部需求有限;另一方面,美元的疲軟不振讓歐盟企業的貿易競爭力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歐盟開始將注意力轉向了自己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
然而,當歐羅巴洲人的眼光聚焦到中國身上時,對中國貿易逆差的殘酷現實一下讓驕傲的歐盟目瞪口呆。據歐盟智庫——歐洲政策中心提供的數字顯示,2004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達到800億歐元,2005年達到1060億歐元,2006年前9個月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水平,而且對華貿易逆差是迄今為止歐盟對外貿易中最大的一個雙邊貿易逆差。寢食難安的歐盟開始對中國“發難”。
在歐盟看來,歐洲企業在中國更多地“面對的是一堵墻,而不是一扇敞開的門”。如包括歐洲電信業、銀行業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時遇到的高資本金要求和復雜審批程序,以及進入中國的汽車、石化和鋼鐵等制造業領域的投資限制;中國企業由于借貸成本低,而且很多中國企業都“無需償還貸款”,這等于政府給企業“變相補貼”,并使歐洲企業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等。為此,歐盟要求中國履行入世的相關承諾,在公平貿易、開放市場等方面給予歐盟企業更多的平等待遇,否則將把貿易爭端訴諸WTO。在對中國加大要價的同時,歐盟對華的姿態也在變硬和變冷。
知識產權:日漸升溫的焦點
與以前只關注中歐之間的實際貿易狀況不同,歐盟已經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其以往很少提及的知識產權問題上。
根據歐盟方面的數據,2005年由歐盟邊境截獲的假冒偽劣產品有半數以上來自中國,歐盟方面認為這對于歐盟產品的競爭力造成了威脅。在新的對華政策文件中,歐盟提到,歐盟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在華知識產權的更好保護并結束被迫的技術轉讓。而在此次對中國的訪問中,曼德爾森甚至指出,連CCTV運用資料時也存在一些未付費而侵權的行為。對此,曼氏不厭其煩地用“遺憾”和“敦促”兩個字眼來表達自己對中國政府的不滿——敦促中方對假冒偽劣產品、技術轉讓及版稅問題采取更強硬的措施。
日前,歐盟終于從中國政府手中拿到了“尚方寶劍”——中歐《關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根據這份諒解備忘錄,歐盟將向50家中國政府設立的知識產權投訴舉報服務中心提供技術援助和經驗交流。不僅如此,歐盟在備忘錄中將廣東、江蘇作為知識產權問題的重災區并納入了自己的重點打擊對象,其敲山鎮虎的企圖大白于天下。
不過,歐盟并沒有滿足于同中國政府僅僅簽署一紙“備忘錄”。在曼德爾森看來,“這些方式不能替代中國土地上更好的反侵權法律的執行”,包括嚴格界定侵權者的違法行為,清理銷售仿冒產品的市場,保證對專利使用的付費以及為技術轉移創造公平的條件。他明確表示,希望很快看到中國政府的公開承諾。
許多知識產權市場監控行為的完善牽涉到中國本土法規的調整,而歐盟似乎沒有放過這一可以讓自己發言的機會。針對中國專利法的第三次修改,曼德爾森日前向中國官方正式提出了延長藥品專利保護期限的建議,據悉,WTO并沒有對超過20年的專利保護作出硬性規定,歐盟如此快速地先聲奪人,無疑要求中國對歐盟企業實行超水平的專利保護。數據表明,最近20年,中國產藥品97%以上是仿制的。目前,在中國1萬余件藥品專利中,80%為國外研究機構和企業所有。而按WTO知識產權保護有關條款,在專利期內仿制某種新藥,開發方有權索取4億至10億美元的賠償。歐盟兵不血刃的用心不言自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待中國的知識產權問題上,歐盟與美國有著驚人一致的訴求。因此,一個極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歐盟將與美國聯起手來,在知識產權問題向中國出刀亮劍。也就在前不久,美國決定就中國的知識產權問題向WTO進行起訴,歐盟也準備積極聯名跟進。雖然起訴議程由于特殊因素的影響而暫時中斷,但歐盟在知識產權問題上對美方行為所作出的積極反響可見一斑。
綠色壁壘:殘酷的隱性“殺手”
關稅壁壘、反傾銷、封關設限……,所有針對中國企業的貿易制裁手段歐盟幾乎用了個遍。而在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出拳中,讓歐盟最為得意的是非貿易救濟措施——綠色壁壘。
時至今日,歐盟已經發布了三道“綠色指令”。第一道指令是于2005年8月開始實施的WEEE指令(《報廢電子電器設備指令》),該指令規定,生產企業必須負擔回收處理報廢家電及電子電氣設備的費用。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歐盟是中國家電出口最大的區域,2005年中國對歐盟家電出口總額近55億美元,而按照WEEE指令,處理電器垃圾所需的費用大約占到中國家電出口成本的10%左右。第二道指令是于2006年7月實施的RoHS指令《關于在電氣電子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 ,該指令全面禁止使用鉛、汞、鎘、六價鉻、聚溴二苯醚和聚溴聯苯等6種有害物質。僅以上“兩道指令”,對中國電子產品出口的影響每年將超過300億美元。
即將于2007年8月實施的歐盟第三道綠色指令EUP(《用能產品生態設計框架指令》 ,要求企業在設計新產品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功能、性能、材料、結構、外觀等常規因素,還要考慮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對能源、環境、自然資源的影響程度,同時要求符合EUP指令要求的產品須附上CE標志,才能取得產品投放歐洲市場的通行證。由于該指令貫穿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而且該指令的出臺不對技術細節作出規定,在執行時具有極大的操作靈活性,因此EUP指令無疑是一個更為隱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分析人士認為,EuP指令80%是針對中國企業,其影響程度甚至超過前面兩道指令,而一旦實施,其對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影響年均將超過500億元人民幣。
特別引人關注的是,歐盟架起的“綠色壁壘”已經不只是橫擋在中國電子出口行業面前的屏障,其向更多產品覆蓋的趨勢日益明朗。也就在日前,歐盟發布了即將實施PFOS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 禁令,而這一禁令對于中國紡織品企業的沖擊最大,因為PFOS在紡織業中被廣泛使用,任何需要印染以及后整理的紡織品,都需經過前處理洗滌,另外如抗紫外線、抗菌等功能性后整理所使用的助劑也含有PFOS。對于中國紡織品出口而言,PFOS所產生的殺傷力將更加久遠。
貿易摩擦沒有休止符
將中歐經貿關系帶入一種新型的合作層次無疑是雙方共同的價值取向。然而,這種新的合作究竟包含了哪些內容以及如何推進,無論是歐盟還是中國似乎都無經驗可談。不僅如此,雖然歐盟的世界觀與對外政策一直保持著開放和開明的基調,但其國際貿易主張的核心還是千方百計維護本集團的利益。因此,在歐盟朝著與中國并不十分明朗的貿易目標邁進的過程中,其指導對華經貿實踐的具體政策不會松弛。
以上分析結論主要基于歐盟所特有的經濟生態。目前,許多歐盟國家的產品和貿易結構與中國存在較大的競爭性,這種競爭性雖然鑒于品牌和技術層次的不同,體現出了較為明顯的錯位競爭特征,但隨著中國產業結構、貿易結構和品牌建設水平的梯度升級,這種錯位競爭的空間逐漸縮小,客觀上導致中歐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不僅如此,同中美摩擦相比,中歐貿易摩擦的力度相對溫和,但組成歐盟成員國既有發達國家又有發展中國家的復雜事實卻使中歐貿易條件的彈性低于中美貿易條件彈性,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歐盟內部利益協調的難度,同時也影響中歐貿易談判的回旋空間。
顯然,美好的貿易愿景并不能消化歐盟與中國客觀存在的經濟矛盾。只要歐盟企業與中國企業的競爭性不能上升為互補性,未來雙方經貿往來中“走火”的可能性將隨時發生。
不過,無論歐盟針對中國將來可能采取的貿易政策有多大的可變性,但其不會簡單采取單邊主義行動的事實則是可以確定的。一方面,歐盟已經形成了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資料表明,過去5年間,歐盟向中國的貨物出口以100%的速度增長,遠遠快于向其他地區的出口增長。與此同時,中國從歐盟的技術引進總額遠遠超過美國、日本,歐盟已經成為中國技術引進的最大來源地。另一方面,歐盟對華政策的最終目的是要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因此謀求合作將是其堅守的底線。在這些背景下,中國必須充分作好與歐盟日復一日艱苦談判的思想準備。
(作者系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