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6月中國宏觀經濟逼近趨熱警戒線 -"十一五"中國將建10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 促進產業升級 答問 -中國投資50億用于科技攻關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陸人可申請赴臺接受醫療服務 任何醫療機構不得規避集中采購 -上海世博會呈現兩大創新亮點 動遷工作獲99%以上動遷居民支持  -廣州決定收回80宗閑置土地 堅決打擊囤積 下半年房價將加速上漲 -今年洪災直接經濟損失525億元 因災死亡652人 陜西洪災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國大中型鋼廠實現利潤翻番 下半年鋼價不會有大回落  -滬深股市收盤續漲 滬指收盤4471.03點 兩市總市值逼近20萬億元 -《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8月1日起實施 優撫對象可享受3項優待
內地人民幣債券將首次在香港發售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27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國家開發銀行26日宣布將在香港發行最高50億元人民幣債券。相關人士認為,作為內地金融機構在境外發行的第一只人民幣債券,它將有利于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同時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

本次債券將于6月27日至7月6日在香港面向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發售,期限2年,票面年利率為3%,其中零售債券的最低發行量為10億元人民幣。個人投資者的最低認購額度為2萬元人民幣。

“人民幣債券在香港發行,必將鞏固和發展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馬德倫在債券發行儀式上說。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斷受到挑戰,其債券市場的薄弱也降低了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性。香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日前表示,以發行人民幣債券為契機,香港可以盡快發展一套包括支付清算在內的金融基礎設施,使其債券市場發展獲得有力支撐,彌補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資產結構缺陷。

他指出,內地作為當前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系和第三大貿易國,其貨幣必定成為區內以至全球的主要貨幣之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及早提升其金融體系處理人民幣金融及其他交易的能力。

此次發債對于人民幣的影響也引起了各方關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在發行儀式上說,香港人民幣債券業務的順利推出,為人民幣在國際金融交易中提供了一個穩妥的實驗場地。

當前,人民幣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而港元在聯系匯率制度下與美元掛鉤。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楊濤博士認為,香港作為高度自由的資本市場,人民幣債券價格將充分反映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為匯率改革作為參考,這必然加快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此外,近年來境外離岸人民幣衍生品交易額不斷上升。從發行人民幣債券開始,逐漸在香港和內地推出主導性的金融產品,將使中國更多掌握人民幣產品話語權。

這次發債的主承銷商為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零售債券將通過恒生銀行、東亞銀行、渣打銀行、大新銀行、工商亞洲、交通銀行、建設銀行等14家銀行在香港的分支機構發售。

本次債券未單獨申請評級。國開行行長陳元說,當前國開行商業化改革工作穩步推進,改革后國開行服務于政府發展目標的使命和方向不會改變,其債券信用也不會改變。本次發債所籌資金將用于貸款支持基礎設施領域的國家重點項目建設。

國開行是中國最大的政策性銀行,1998年以來主要通過市場化發債籌集資金,在中國債券市場的發行量僅次于財政部和人民銀行。穆迪、標準普爾、惠譽等給予國開行主權級信用評級。

截至2007年4月底,香港共有38家銀行開辦了人民幣業務,香港人民幣存款余額已達255億元左右。今年6月8日,《境內金融機構赴香港特別行政區發行人民幣債券管理暫行辦法》頒布,隨后國開行、中國銀行等內地金融機構相繼公布了赴港發債的計劃。

來源: 新華網

相關文章:
中行擬赴港發行人民幣債券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不憂中國拋售美政府債券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工行暫無意在港發人民幣債券
《境內金融機構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管理暫行辦法》
國家開發銀行首家獲準赴港發行人民幣債券
港首批人民幣債券預計6月發行
圖片新聞:
長江上游強降雨形成新一輪洪峰 三峽工程首次發揮防洪功能
中國將在北部灣重點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緩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投資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車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