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8月工業增速意外下跌 須以新視角看待經濟增長放緩

發布時間: 2014-09-28 10:29:58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張茉楠  |  責任編輯: 魏博
關鍵詞: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張茉楠 中國 經濟增長 放緩 宏觀經濟 工業 發電

8月工業增速意外下跌 須以新視角看待經濟增長放緩

 

[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意外下跌][國家統計局解讀][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 兩大發展目標][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去杠桿”“擠水分”的過程]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已經既成事實,盡管人們從概念上開始接受,但人們在觀念上完全接受并適應這種“新常態”并不容易。

最新公布的中國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意外下跌,增幅創2008年12月以來新低,發電量也出現內年首次同比下跌,但這些數據的下滑并不代表中國經濟“衰退”,“硬著陸”,甚至是“崩潰”。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總共出現過三次比較集中的“中國崩潰論”,分別是1989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然而,事實上,中國一直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1978-2013年間,中國GDP增長了155倍。事實也將證明,外界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過度擔憂恐怕也沒有太大必要。

的確,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下滑17個季度,為改革開放以來時間最長的周期。但是,全球范圍看,高增長之后的“增速換擋”是一種必然趨勢。根據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統計,二戰后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只有不到十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小國,而其余經濟體在經歷過20年的發展后均開始減速,并且有些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幅減速。世界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走過的道路也都說明,一國經濟在經歷一段高速增長之后,需要有一個調整期。增長速度會回落一些,但這種回落不是直線式的,而是波動式的。

過去中國增長模式的鮮明特點是“高速增長”和“結構失衡”,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于“高投資”和“強出口”。從動力轉換的角度看,舊增長動力的退出是波動性的,新增長動力的發力也不是平穩的,因此,未來三五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會出現波動,這并不奇怪。在這種新常態之下,中國一方面需要接受經濟數據的波動,一方面需要盡快完成結構的優化升級。那種經濟下行壓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臺刺激政策“燙平”周期的論點和做法是一種短視,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并無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的視角和思維來看待中國經濟增速的變化,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大發展目標: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二是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形成內生性增長機制。201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700多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說中高收入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的戰略性任務就是防止經濟發展中出現增長動力“真空”、收入差距擴大、產業升級困難、技術創新緩慢、社會矛盾激化等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現象。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于如何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替代動力,而不是短期依賴于政策刺激。

事實上,增長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為什么不為?用習近平主席的話講,就是“中國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這意味著必須刺破過去GDP導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擠出經濟增長的水分。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去杠桿”,“擠水分”的過程從未停止過。

首先是擠投資水分。去產能的過程中,新政府通過收縮非標融資、信貸窗口指導等方式斷了產能過剩領域的水源,實際上相當于擠出投資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資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轉型升級和服務民生的領域。其次是擠消費水分。2013年以來,反腐浪潮大大壓制了政府消費和奢侈品消費。再有就是擠出口水分。從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號文開始,主管當局嚴打隱藏在經常賬戶下的套利資本流入,虛假貿易的水分被大幅擠出,中國經濟增長也回歸理性和常態。

增長速度放緩的背后,人們很少關注到結構失衡的糾正。一是官方數據已經反映而學者也大都接受的變化,如經常項目盈余縮小;二是官方數據有反映但一些學者不接受的變化,如收入分配的改善;三是官方數據沒有反映但部分學者根據分析猜測的變化。比如,在生產領域,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長明顯好于傳統制造業;在消費領域,網購、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增勢明顯。2013年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到9.9萬億元,2017年有望超過20萬億規模;在投資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勢頭良好,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投資明顯高于工業平均投資增速。第三產業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三產占GDP的比重是46.6%,增速持續快于工業,占GDP比重繼續提高。中國東部沿海許多地區基本完成工業化,需要向后工業化階段邁進,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這些新的結構性變化都在持續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

當前,中國經濟的確有很多值得擔憂的問題,但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也許經濟增速放緩恰恰是中國經濟轉型也必須經歷的代價,以及邁向新增長模式的開始。“新常態”之下,中國經濟增長將從“高速”轉為“常規”,而增長的動力也將從“規模紅利”轉向為制度和生產力的 “效率紅利”。(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研究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