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年度生態文明指數各省得分差異顯著:海南最高 河北最低

發布時間: 2014-12-08 13:59:44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魏博
關鍵詞: 生態文明 公共產品供給 學術團隊 生態健康 生態與環境

2.《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4)》指出——應盡快樹立“生態立國”的理念

2014年12月8日,由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生態文明綠皮書”《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4)》發布會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舉行。本書應用由北京林業大學嚴耕教授帶領的學術團隊研發的最新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dices,ECCI),獲得對和我國各省生態文明建設實際進程的判斷和分析。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根本性變革,因此,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量化評價存在較大難度,尤其是制度和觀念層面,缺乏權威數據的支撐。不過,制度和觀念層面的建設,理應在器物和行為層面上體現出來。基于這樣的思路,ECCI從器物和行為層面入手,區分出生態活力、環境質量、社會發展、協調程度四個核心考察領域,依據科學性、權威性、導向性和定量化的原則選取具體指標,來定量評價和分析各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目前,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已經有了較大的飛躍,從單純的環境保護或林業生態建設,擴展為包括資源(尤其是能源)節約和有效利用、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生態恢復與生態建設等在內的系統工程。針對社會對資源、環境和生態三者關系的混淆,《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4)》指出,生態與環境、資源之間是“一體兩用”的關系,生態是“體”,環境和資源是人類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對生態的兩種用途。

表面看來,良好的環境和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在直接維系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環境危機、資源危機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且環境污染的治理相對容易,目前全球范圍內都存在局部環境質量狀況改善、而整體生態保護形勢嚴峻的現象。其實,生態系統具有更基礎、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環境和資源都依賴于生態系統的支撐,是生態系統的“一體兩用”,離開了生態,環境和資源都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真正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危機,一方面需要加大環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削減環境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提升生態承載能力,擴大環境容量。應對資源危機也一樣,在節約、合理利用資源、開發新型資源的同時,仍需增強生態系統活力,提升資源豐度,實現資源的增量。

基于上述認識,《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4)》對ECCI進行了實質性改進。ECCI 2014對生態、環境和資源進行區分,體現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并重的政策導向。報告同時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策略,就是要“強體善用”:一方面要改變不合理的資源、環境利用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強生態系統的修復和建設。根本途徑就是要走一條協調發展道路,使資源利用、污染物排放不超出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同時讓資源利用真正轉化為社會福祉。

3.《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4)》指出——社會與自然的協調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

2014年12月8日,由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生態文明綠皮書”《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4)》發布會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舉行。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隨著以北京林業大學嚴耕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對生態文明建設主要任務的理解不斷深化,改進了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dices,ECCI),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再添新瓦。

報告指出,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雙贏的文明。面對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污染嚴重、資源約束趨緊的嚴峻形勢,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反思傳統工業化的弊端,不斷轉變思想觀念,通過調整相應的政策法規,引導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展綠色科技,在增進社會福祉的同時,實現生態健康、環境良好、資源可持續利用,確保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正如文明一般包含器物、行為、制度、觀念四個層次,生態文明也不例外。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根本性變革,因此,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量化評價存在較大難度,尤其制度和觀念層面,缺乏權威數據的支撐。不過,制度和觀念層面的建設,理應在器物和行為層面上體現出來。ECCI 2014繼續堅持從器物和行為層面,分生態活力、環境質量、社會發展、協調程度四個核心考察領域,依據科學性、權威性、導向性和定量化的原則選取具體指標,來定量評價和分析各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要在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生態健康、環境良好和資源永續,因此,加強生態建設,實施環境保護,調整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推進社會全面均衡發展,構成了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基于上述理解,為更好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ECCI 2014的指標設計區分了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含義,明確社會發展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意,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在于實現協調發展。

新版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ECCI 2014)與往年相比,實質性改進較大。ECCI 2014最大的亮點是對協調程度的認識和評價,從相對經濟發展的協調改為總體協調,第一次實現了對社會與自然真實協調的評價。

以往的協調程度評價,是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只關注了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而本年度最新的協調程度,綜合考察了資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與環境容量之間的關系,凸顯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對社會發展的硬約束,從而避免了因GDP的高速增長而掩蓋的資源能源消耗總量持續增加、污染依舊嚴重的事實,體現降低資源能源消耗總量、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政策導向。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