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李飛)2015年1月16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佳粹(中國)環境發展中心在京舉行“SUC可持續城市與社區項目”簽約啟動儀式,正式宣布啟動編制《聯合國可持續城市與社區標準》。
“SUC可持續城市與社區項目”是聯合國環境署首次針對發展中國家,并先期從中國啟動的可持續發展實效行動和示范項目,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署執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納親自倡議,前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署執行主任克勞斯?特普費爾擔任項目總顧問,前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首腦峰會秘書長沙祖康擔任項目名譽理事長。
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聯合國可持續城市與社區標準》將以什么樣的面貌呈現在大眾的眼前?又如何與中國國情接軌?如何服務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以下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程會強研究員的見解。
十八大之前,中國循環經濟、低碳發展和綠色經濟相對獨立,循環經濟側重于資源循環利用,低碳發展側重于能源與氣候,而綠色經濟則側重于生態領域。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三個發展”協同: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強調“三個發展”要緊密結合、有機統一,并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龍頭,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目標。
概言之,建設“美麗中國”,有三大主題任務: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生態化;需要采用三條實現路徑: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實現三大主題任務時,需要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貫穿全程。綠色發展是綱,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是目。綱舉目張,相得益彰。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是綠色發展的一體兩翼,三者融會貫通。在本質上都是可持續發展,可實現協同效應。由此,“三縱三橫”就基本上構畫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脈絡。十八大標志著中國發展進入了生態文明建設新階段。
在城市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已開展諸多探索和試點,如“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美麗鄉村”、“綠色社區”等。聯合國要編制城市和社區可持續建設標準,不僅符合中國當前的發展形勢,同時也將對中國的社會經濟尤其是人居環境的可持續建設產生強有力的推動。
在中國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的大格局下,編制《聯合國可持續城市與社區標準》,需要注意三個方面:
首先是要借助中國已有基礎。聯合國“可持續城市與社區標準”,既然選擇在中國率先研究實施,那么就要與中國現有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接軌。借助于中國已開展的可持續城市與社區建設的試點、示范,既可以在此基礎上好中選優,提供實踐樣本;又可以借鑒中國已有的建設標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提升。
其次是要有普適性,也叫通用性。聯合國“可持續城市與社區標準”不能是單獨為了中國編制,僅成為中國可持續城市與社區的標準。而應是以中國為藍本,面向廣大發展中國家制定實施,這樣既對中國下一步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同時對其它發展中國家甚至推動世界的城市與社區可持續發展也有指導作用。
最后就是要有可操作性并可推廣。制定標準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評價,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引導實踐。就是要樹立標桿,然后鼓勵更多的城市和社區來學習和借鑒,進行復制和推廣,最終讓每個城市和社區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我希望聯合國“可持續城市與社區標準”能開拓出一條“金光大道”,為“美麗中國”與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