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一時期以來,對中國跨境資本大幅外流擔憂加劇。數據顯示,中國外匯儲備在2014年6月達到3.993萬億美元,逼近4萬億的歷史最高水平后,持續降至8月份的 3.55 萬億美元,創2013年以來新低,為連續第四個季度下降。特別是美聯儲可能提前加息,以及全球貨幣政策大分化導致新興經濟體資本外流風險加大的背景下,全面理性客觀我國資本外流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并采取前瞻性、系統性風險預案意義重大。
短期看,人民幣中間價機制改革,人民幣與美元硬掛鉤逐步脫鉤后的一輪大幅下跌,形成的短期貶值預期,自然是促進資本外流的短期重要因素。但根本而言,情況更為復雜。可以說,既有周期性沖擊,也有結構性沖擊,既有“輸入性特征”,也有“內生性特征”,既有被動調整,也有主動調整。跨境資本流動易受匯率、利率及市場預期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從國內環境看,在國內經濟從“三期疊加”向新常態過渡的過程中,目前本輪宏觀經濟下行尚未觸底,中美貨幣政策大分化,以及中美利差收窄導致“資產外幣化、對外債務去杠桿化”等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可能持續。從外部看,全球經濟增長停滯,美國進入金融新周期所引發的全球流動性失衡是關鍵誘發性因素。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速加快了資本流出。
一是近年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出現了較快增長。2013年同比增長57%,2014年同比增長41%,2015年前6個月貿易環境惡化情況下仍實現3.6%的增長,且自2012年以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額占進出口總額比例持續攀升。根據央行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總額從2012年的2.95萬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6.55萬億元。2014年,出口人民幣結算額為2.73萬億元,進口人民幣結算額則為3.83萬億元,凈流出1.1萬億元,收付比下降到1.4。
二是已經初步形成全球范圍內的貨幣互換網絡。目前全球有近 15個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從流動性角度來看,目前人民銀行與 23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額為2.67 萬億元人民幣(約 4300 億美元),離岸人民幣存款近 2 萬億元,且離岸人民幣債券(點心債)和其他人民幣資產市場蓬勃發展。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2013年人民幣現貨和衍生品市場日均交易額達 1200 億美元,其中離岸衍生品市場日均交易額超過500 億美元,上述交易額在 2013 年之后 可能均已進一步增長。
三是資本賬戶開放有望年底取得較大進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順應中國對外資產多元化的趨勢。2011年以來,央行進一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例如上海自貿區設立和滬港通的開通,在直接投資、資本和貨幣市場工具交易乃至衍生品及其他工具交易方面都加大了可兌換的程度,便利個人投資者跨境投資,包括開展具有試驗性質的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QDII2)計劃。2015年以來,中國正在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之中。SDR 是 IMF 創設的國際儲備資產,目前包含四種貨幣,同時也作為一種名義貨幣單位用來計量基金組織成員國所獲分配的份額,這被視為是中國資本項目自由可兌換的關鍵標志。資本賬戶開放意味著居民海外資產配置需求將推動資本流出,境內企業海外借款增加會拉動資本流入。雖然資本凈流出規模可能并不會大幅增長,但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可能會加劇。(張茉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