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12月7日訊(記者 鄧亞卿)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在法國巴黎舉行,中國外文局氣候小組記者鄧亞卿對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高級顧問、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主任楊富強進行了專訪。
記者:最近,中國煤炭消費量呈現下降趨勢,您認為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楊富強: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這么幾條。第一,中國的整個經濟發展進入常態化,對能源的需求不像以前那樣旺盛了。第二,國家對空氣質量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關心。“大氣十條”就規定2017年開始,在東部地區和主要城市進行煤控。迫使主要地區把煤炭的消費量降下來。第三,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原來,中國主要用煤的領域是發電、鋼鐵、水泥、建筑和化工。鋼鐵、水泥這些領域都到頂了,國家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已經不需要這么多鋼鐵和水泥了。在發電方面還維持上升,但上升潛力很小。建筑行業耗煤大,但在大城市,已經開始要求燒清潔煤或者用天然氣來替代。最后,對煤炭的環境稅、資源稅等稅種也產生了影響。因此認為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2014年已經達到了頂峰。
記者: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會成為過去嗎?
楊富強:是的。但不會一下子改變。2014年煤炭消費量占到66%,當達到30%以下時,我們才認為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得到了改變。根據我們的研究,這一比例會下降的很快。2020年會占57%,2030年會下降到42%,2040年基本上下降到30%,2050年下降到20%,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發生變化是大勢所趨。
記者:目前的霧霾和能源運用關系是否十分大呢?
楊富強:當然。我們來看一下霧霾的形成原因。PM2.5的小顆粒排放,煤炭占到63%,這是一次性原因。二次性原因包括硫化物、氮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比如二氧化硫排放中,煤炭占到24%,在氮氧化物排放中煤炭占到超過70%,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中,煤炭占到40%到50%。總的來說,PM2.5的小顆粒排放中,全國平均下來煤炭占到56%。
記者:國家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到一次能源消費的20%,您認為達到這個目標有什么挑戰嗎?
楊富強:一方面,要把煤炭壓下來。煤炭價格下降很厲害,非常有競爭性,現在還是下降。有些地方甚至開始用煤來代替天然氣。另一方面,非化石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在整個電網中確定位置,在綠色調度、低碳調度方面,電網需要做的更好。可再生能源的價格目前比較高。我們認為,再過五六年或者十年,可再生能源價格肯定可以和煤炭競爭。在主要技術部件方面要實現自主制造并降低成本。
記者:在清潔能源方面,還需要國家提供什么協助呢?
楊富強:要更多的發展分布式電源,比如在屋頂、北京地區、工礦企業安裝分布式可再生電源。這些電源不需要輸送費,安裝輸電線,上網要有便利。目前,在北京的支持力度就很大,能夠保證可再生電源上網,還有優惠,雖然價格稍高。此外,在發電過程中要為可再生能源留有容量。在對電力的需求放緩很多的條件下,優先權應該給可再生能源。天然氣發電目前仍然很少,但可以隨時啟動。在將來,用天然氣為可再生能源發電調峰是非常好的方法,因此要多發展天然氣。
記者:目前,非化石能源發電占到全國24.6%,未來清潔能源發電的潛力主要在哪塊兒?
楊富強:目前來講,可再生能源發電主要是水電,在2020年要達到3.5億千瓦時。另外,風能是更有競爭力的,接下來依次是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等。
記者:目前,各國提交的INDC不能控制溫升在兩度以內,未來還會面臨何種挑戰?
楊富強:不要認為國際氣候談判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力量,關鍵是各國要采取行動,不要夸大氣候大會的作用。要讓參會國家知道,不采取行動不僅會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對本國造成影響,在未來綠色低碳經濟發展中落伍,會讓經濟也發展不起來。巴黎會議能夠解決目前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動,不能無限制的拖延下去。盡管各方的承諾不足夠控制溫升在兩度以內,但是行動比語言更重要。我們也認為2030年以后,會有一個更強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條約,各國會采取更有效的方法。總體,對應對氣候變化還是很有信心的。各國談判代表前往巴黎氣候大會的意義,還在于解決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其他未解決問題。比如說,如何提高減排雄心,有何機制測量核實INDC的執行,如何解決資金問題,如何繼續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等。發展中國家的危害和損失如何處理。
記者:您如何評價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行動和措施呢?
楊富強:跟十幾年前比,中國的態度、行動、方案、力度和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支持都大不一樣。我們比以前更積極,認為在氣候問題上要推動發達國家積極提高減排雄心和目標,同時,我們也認為,作為第一大排放國,做好國際責任和義務。中國開始籌集200億元建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INDC首次提出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甚至可以提前。這些作為給全世界減排注入信心,給主要發展中國家做了表率。
記者:對此次巴黎氣候大會有何預期?
楊富強:我有兩個預期。低的預期是大家不會空手而歸,有些東西值得大家一起來完成。把所有國家的INDC加起來,大家進行評論、評價,在一些問題上進行平衡。高的預期是能否在會議上縮小差距,這個差距是121億噸二氧化碳。哪怕大家努力結果不能完全彌合這個差距,但是體現了在INDC以外,大家有更多的減排雄心。另外,爭議較大的是資金問題。資金的來源使用也要進行規定和監督。在基本原則的堅持上,應對損失與危害能力建設上,適應問題上還有進行爭論。這次的條約應該是一個平衡的、可以接受的、有進取心的。
外文局氣候報道小組 發自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