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廣網北京12月30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國家發改委今天(30日)表示,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針對京津冀地區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以及生態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明確生態保護和修復分階段建設目標: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
京津冀三省(市)區域土地總面積21.6萬平方公里,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介紹,京津冀地區雖然面積不大,但涵蓋了海洋、平原和草地等多種地形,區域內北部靠近蒙古高原,氣候干燥,在春季易成為沙塵暴的策源地,南部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地下水超采嚴重,東部的渤海灣,濱海濕地嚴重萎縮,自然岸線大幅減少,海洋生態環保問題日益突出。
京津冀地區主要面臨的問題包括,第一是生態資源分配不均,主要是城市林地相對來講分布不足;同時,生態用水較少,第三,生態質量不高,包括林木的蓄積量都低于全國水平,另外,壩上和一些草原退化較為嚴重,還有北京也受到沙塵暴的影響,每年兩到三次。
因此,《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了生態保護和修復分階段建設目標。其中,京津冀地區PM2.5年均濃度到2017年應控制在73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20年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巡視員趙鵬高說,根據《規劃》,京津冀地區部分環保目標較“大氣十條”、“水十條”確定的目標將有所提前,到2017年,京津冀區域力爭超額完成國家確定的大氣、水、土壤防治目標;到2020年,區域城鄉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完善,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斷面比例下降16個百分點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73%,基本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