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扶貧工作會議吹響了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沖鋒號。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畢節市作為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打算如何結合實際貫徹落實?全國人大代表、畢節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昌旭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畢節將從八方面發力,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全國人大代表、畢節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昌旭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陳昌旭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畢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至今仍有125.9萬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5575萬人的2.25%、占全省貧困人口493萬人的25.53%。因此,在畢節這么一個扶貧攻堅主戰場的地方,我們更應該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堅定不移地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第一是重在“決戰決勝”抓脫貧。緊盯實現“5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73個貧困鄉鎮摘帽,1981個貧困村整村脫貧銷號、41.14萬戶125.9萬名貧困人口越線”的總體目標,把任務細化到縣(區)、落實到鄉(鎮)、具體到村組,立下“軍令狀”,掛出“作戰圖”,實行“倒計時”,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工作狀態,深入推進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確保按時保質保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畢節下定這個決心,也有這個信心。
第二是重在“精準精細”抓脫貧。“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按照總書記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建立“精準扶貧云”和“扶貧專線”,實現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標。比如,在對象精準方面,畢節探索的“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能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的“四看精準識別法”在全國推廣,村、組兩次公開評議“比窮”和縣、鄉、村三級張榜公示的“兩議三公開”甄別法,確保了扶貧對象精確精準。
第三是重在“生產生態”抓脫貧。一方面,畢節支持貧困群眾發展馬鈴薯、商品蔬菜、生態畜牧、特色經果、中藥材、茶葉等板塊經濟,打響“烏蒙山寶·畢節珍好”農特產品品牌,促進農業“接二連三”。同時通過發展大數據、大健康、大旅游、新能源汽車、新型建筑建材等“生態新興產業”,引導群眾就近就業、發展致富。如織金縣東偉服裝廠,總投資20億元,吸納就業0.6萬人,帶動1.2萬人走出“貧困線”。另一方面,把生態建設作為發展生態新興產業的“源頭活水”,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在“十二五”期間已完成營造林609.34萬畝的基礎上,爭取“十三五”實施700萬畝造林綠化,確保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形成“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園、戶戶農家樂、人人奔小康”的態勢,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實現“綠滿烏蒙、錦繡畢節”。
第四是重在“互聯互通”抓脫貧。“十二五”時期,畢節試驗區交通“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全面聯通,通道經濟加速發展;高速公路從“零突破”到“縣縣通”;開通14條城市航線,去年旅客吞吐量達57.8萬人次;建成鐵路473公里;總投資160億元的“夾巖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未來五年,將統籌推進各類基礎設施與農村交通“毛細血管”互聯互通,重點加快推進畢節至鎮雄、六盤水經威寧至昭通等高速公路和成都至貴陽、攀枝花至昭通至黔江等鐵路建設,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車1000公里以上,實現“縣縣通鐵路”、達1000公里以上,實施路、水、電、訊、房、寨基礎設施“六項小康行動計劃”,打通電子商務進農村“快捷通道”,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第五是重在“民生民心”抓脫貧。畢節將注重處理好人口管理與提升人口素質和人口紅利的關系,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均衡發展,充分發揮職業教育脫貧致富“加速器”作用,讓那些“種田不如哥子、經商不如妹子、管家不如嫂子”的貧困家庭年經勞動力學到技能、得到就業。同時,建立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體系,推動農村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做好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救助工作,做到“應保盡保、應扶盡扶”。
第六是重在“基層基礎”抓脫貧。老鄉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畢節高度重視鄉鎮黨委書記、村級黨組織書記、農村致富帶頭人“三支隊伍”建設,精準選派貧困村“第一支書”,采取黨政干部到難村、政法干部到亂村、經濟干部到窮村、年輕干部到強村、專業干部到產業村、離退休干部回原村的“六類干部到六類村”掛幫方式,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奠定良好基礎。同時,以文朝榮、彭練基等先進模范精神為引導,大力實施農村基層基礎“固本行動”,深入推進“先鋒示范工程”“能人興村工程”“領頭雁工程”,深化“農民講師”巡講活動,引導貧困群眾增強“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內生動力。
第七是重在“創新創優”抓脫貧。經過多年的實踐,畢節在創造出精準扶貧“四看識別法”“十子工作法”“一市五金多套餐”等經驗的基礎上,還深入實施“千名科技人員包千村”“千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積極探索“互聯網+扶貧開發”模式,加快構建“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推廣農村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三變”發展模式,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以創新創優引領群眾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第八是重在“機遇機制”抓脫貧。中央“補短板”,畢節“抓機遇”。一方面,積極搶抓“全國統一戰線參與支持畢節試驗區建設聯席會議”機遇,落實“統戰牽線、部門對接、合力爭取”工作機制,推動國辦函〔2013〕35號文件和國家23個部委出臺的28項差別化支持政策轉化為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用好深圳市對口幫扶力量,組織實施“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另一方面,創新“金融扶貧”機制,充分發揮金融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脫貧攻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