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人工智能+ 出行更輕松

發布時間:2018-02-02 11:07:10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劉志強  |  責任編輯:王虔
關鍵詞:人工智能,交通流理論,紅綠燈間隔,局部最優,路徑規劃

從無人駕駛到網絡約車,從路徑規劃到交通管理,改變無處不在

眼不用緊盯前方、手不需緊握方向盤、腳不必踩著油門剎車,車輛行駛過程中,司機完全可以做個“甩手掌柜”……這樣的“美事”正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日漸成熟而加速到來。

“目前,我們的智能汽車已經能在低速擁堵、高速公路等特殊路段實現自動駕駛,明年可以實現量產。7—10年之后,能適用于至少80%—90%的路況。”奇點汽車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沈海寅表示,無人駕駛說白了就是讓汽車自身擁有環境感知、路徑規劃并自主實現車輛控制的技術,而這背后最關鍵的就是通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教”搭載了各種類型傳感器的車輛學會駕駛。

從無人駕駛到網絡約車,從路徑規劃到交通管理,人工智能對于交通出行的巨大改變如今可謂無處不在。

“打開APP叫車,系統一上來就能根據用戶的歷史記錄預測出目的地,還能彈出推薦上車地點。”滴滴出行首席技術官張博拿出手機告訴記者,以前乘客上車前,一般要和網約車司機打兩通電話才能確定上車位置,而人工智能則能記錄歷史上車地點、追蹤行走軌跡,根據經驗提早確定上車地點。目前,滴滴在400多個城市挖掘了3000萬個這樣的地點。

滴滴平臺的技術核心之一——智能派單,也正迎來人工智能帶來的顯著改變。幾年前乘客通過滴滴約車時,系統派單主要是考慮位置,但位置最近不等于接駕時間最短,于是此后的派單又加入了路徑規劃、預估到達時間、車主服務分等因素,多維度計算乘客和車主的匹配度。到如今,滴滴派單又更加智能了:綜合考慮平臺供需和道路實際情況,將訂單和車輛每2秒鐘進行一次撮合,進行全局最優的匹配。

“人工智能讓路徑規劃實現了從基于規則到基于數據的轉變。”高德地圖副總裁、首席人力官董振寧告訴記者,路徑規劃中最難的是道路權重的計算,2013年以前,他們主要是根據道路距離等物理條件進行判斷,而在引入人工智能之后,便可以通過對用戶軌跡的海量數據進行深度學習,不斷迭代,從而讓路徑規劃更高效、時間預測也更精準。利用同樣原理,高德對預計到達時間的預測準確率近年來也大為提高,已經達到80%—90%。

與此同時,高德、滴滴等企業也積極與武漢、濟南、杭州等地合作,對城市部分路段的信號燈進行優化。以前,這些路口的紅綠燈間隔一般為固定時長,而通過人工智能對交通擁有實時感知能力之后,間隔時間可以動態調整,使得上游車隊往下游走的時候,到了路口正好綠燈開始放行。以滴滴為例,截至2017年12月10日,已經在全國優化了超過800個信號燈,使得高峰期通行時間較之前節省了10%—20%。

出行更綠色,交通資源利用效率和安全水平大為提升

“擁堵是什么?就是道路資源利用的不平衡。解決擁堵,光靠人的經驗,光靠多修路是沒有用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人工智能進行調度,實現人、車、路的協同,提高道路資源的利用效率。”董振寧說。

人工智能,讓出行更加高效,也使其更加輕松、更加綠色。

“好的自動駕駛技術將能降低人的疲勞度,改善駕駛體驗,又能提高安全性。”沈海寅說。有專家表示,人駕駛汽車,從看到緊急情況踩下剎車到讓剎車發揮作用總共需要1.2秒,而無人車的整個反應過程只需要0.1秒到0.6秒,緊急制動更快速,駕駛也更安全。

“當共享出行網絡足夠發達之后,完全可以用更少的車滿足更多人的出行需求,大大減少對能源、資源的消耗。”張博表示,滴滴最大的財富就是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算法,“我們希望把實時交通信息整合在一塊,通過龐大復雜的算法和計算平臺做實時的、智能的決策。”

“先進的傳感技術、定位和地理信息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等在交通上的深度應用,計算機存儲、處理等能力的飛速提升,基礎設施、運載工具等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為人工智能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條件。”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斌歸納道,這些改變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一是交通數據量呈指數級爆發式增長,為基于交通大數據的深度機器學習應用提供了可能,俗稱“交通大腦”,實現交通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是針對交通流、客流、貨流以及客貨運力等的智能管理、組織、調度和控制等系統,最大限度便捷出行,降低物流運輸成本。

三是針對復雜環境下的無人駕駛系統,它將突破人類的感知和反應能力的局限性,大幅提高交通運輸安全水平和運輸效率。

海量數據和應用場景,“AI+交通”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發展“AI+交通”,中國最大的優勢在哪里?受訪者的回答中,有兩點十分一致,一是海量的數據,二是巨大的應用場景。

數據的海量是毋庸置疑的。目前,高德已經擁有7億用戶,位置服務被超過30萬款APP采用,每月覆蓋的移動終端數超過11億;滴滴每天的新增軌跡原始數據超70TB,每日處理數據4500TB,每日路徑規劃請求200億次以上。

更為可喜的是,不少企業與地方政府已經展開了深度合作,逐步打通數據瓶頸、“信息孤島”,深入挖掘數據價值。去年7月開始,高德地圖與杭州合作交通大腦項目,利用高德的大數據,可以快速準確發現城市異常擁堵位置,并將其推送給交警部門,加快出警速度。數據顯示,及時出警可將事故造成的異常擁堵時長縮短20%、將平均車速提高35%。同時,政府也會將交通管制等信息與高德共享,以提示用戶提前繞行。

“北京有2000萬人口,500萬臺車,路面已經開始飽和了,解決擁堵、共享出行的需求更為急迫。”張博認為,國人對出行品質的期盼將催生出更多交通課題,也將倒逼著人工智能在交通領域加快應用,“在應用場景的驅動下,任何1%的效率提升都會帶來更大的影響。”

加上人才儲備、技術力量方面的優勢,我國交通出行企業對于未來充滿了信心。在張博看來,“過去10多年,我們解決了信息流動的問題,未來重點要優化的,就是物理世界中人與物體的流動。”

“展望未來,人工智能在交通運輸系統的深度應用,將至少有三點突破。”李斌列舉道,一是突破人類感知和反應能力的限制,實現運載工具智能化,成倍降低事故和傷亡率;二是突破交通流理論的約束,通過廣義控制實現交通自動化,成倍提升路網承載能力;三是突破信息不對稱的約束,通過資源配置實現由個體和局部最優轉變為全局最優,真正實現交通資源的高效利用。

要實現這些愿景,除了技術上的突破之外,還要配合設施環境的優化。“未來的交通基礎設施將更加信息化,沿道路要布設無線通信和傳感系統,也要更好適應無人駕駛汽車與有人駕駛汽車的混合車流狀態。”李斌認為。

日前,交通運輸部也明確,要把握自動駕駛等新需要,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加快建設和形成裝備與設施協同的數字化交通基礎設施,并組織開展自動駕駛、無人船舶、太陽能路面等前沿技術研究與跟蹤,研究制定促進自動駕駛發展的政策文件,推動輔助自動駕駛技術在營運車輛領域的應用示范。

“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節奏與工業時代完全不同,只要尖端技術發生突破,下一步的普及會很快。”沈海寅滿懷信心地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