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臺兩個“指導意見” 打通教育資源“微循環”
本報北京10月1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未晨)今天,北京市出臺了兩個“指導意見”——《關于推進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和《關于推進中小學學區制管理的指導意見》。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指出,“指導意見”的出臺,標志著北京市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和學區制管理進入規范發展階段。
不少專家表示,這兩個“指導意見”的出臺體現出北京教育改革的幾大特色。
首先,北京市將打通教育資源的“微循環”。依據兩個“指導意見”,未來集團和學區要納入北京市中小學市、區兩級布局規劃,形成更加精細的中小學縱橫布局規劃,從而實現基礎教育全域性優質均衡布局。
同時,學區制將統籌學區內各類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參與學校治理,服務學校發展。集團化將建立集團學校共治和自治的組織運行機制,促進集團內學校共同發展。
舉例來說,“學校想組織一場500名師生家長參加的學生成人儀式,卻沒有理想的場地”,幾年前,這對中關村中學知春分校來說,絕對是個棘手的問題,鑒于學校自身的條件,學校很難組織這么大規模的集體活動。自2015年起,海淀區啟動了新一輪學區制改革,中關村學區發揮“學區委員會”與“學區管理中心”的作用,以“互聯網+”為依托,搭建涵蓋379個優質教育資源的“中關村學區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平臺上匯聚了學區委員會各單位的優質資源,最終,中關村中學知春分校的學生成人儀式在中科院物理所的禮堂成功召開。
“多元共治將成為中小學治理的常態模式。”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北京市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學區制管理理論與政策研究項目組組長楊志成說。
其次,教育資源共享有了政策保障,提升了教育資源效能。根據“指導意見”,無論是學區還是集團都要建立負有管理職責的組織機構,并建立相應的組織運行制度,確保學區和集團運行規范、有據可依。
有了政策的保障,資源共建共享的長效、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學區和集團都建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機制,將大大促進學區內、集團內教育硬件資源、人力資源、教研和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
第三,激活教師的流動機制,促進教學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學區和集團內都要建立教師教學研究、課程與教學、教師專業發展平臺等內涵發展的聯通機制,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快速提升。”楊志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