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成女童在網上遇到過色情信息騷擾;女童遇到網絡詐騙信息、網絡暴力辱罵、陌生人約見面的占比分別為35.9%、24.1%和11.5%。”這是我國女童面臨的網絡風險現狀。
11日下午,在國際女童日到來之際,一場聚焦女童網絡素養的研討會在京召開。會上,《新時代女童及家庭網絡素養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該研討會由全國婦聯主辦,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騰訊公司、CCTV慈善之夜承辦。
在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宋文珍看來,在談到女童網絡素養時,一般有三個視角:一為權利視角,即保障女童平等、充分、合理使用網絡的權利;二為保護視角,即讓兒童免受不良信息的傷害和過度使用互聯網帶來的傷害;第三個,就是性別視角。“女童更易成為網絡色情信息或色情誘惑的受害者。”
讓宋文珍憂慮的是,家長和學校重視對女童的安全教育,卻有意無意忽略了性教育。
女童保護基金會對8個省6—14歲兒童的調查顯示,接近五成的城市兒童和超過五成的農村兒童沒有上過防性侵課程。“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把孩子想得特別單純,覺得他們長大了自然就懂了,不想教,也不知道怎么教。”宋文珍說,在家庭和學校,性教育都缺位了。但兒童上網時,卻會碰到網絡色情信息。
根據《報告》,兒童在對待色情信息騷擾時主要采取了不予理睬或投訴舉報的處理方式,但在需要幫助時,她們更傾向于告訴同齡人,向父母、老師及祖輩群體反應的比例極低,總計占比不到10%。“這對學校和兒童性教育也提出了新挑戰。”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秘書長朱錫生說。
除了“性教育”,對女童來說,網絡素養中還需要的一課,是“性別教育”。
《報告》顯示,女童和男童在網絡信息內容獲取上有明顯差異,女童更關注娛樂和美食。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卜衛領導的課題組做了多年青少年網絡素養的研究,她表示,如果要為女童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使用環境,就應該重視“性別平等”教育。
這兩者有什么關系?卜衛解釋,網上信息魚龍混雜,如果女童無法識別出那些帶有性別貶低性的信息,她們很可能被性別刻板印象所禁錮。卜衛團隊曾經觀察過多年的全國青少年計算機類大賽。他們發現,在兒童階段,參賽的男生女生幾乎一樣多;但到了高中階段,參賽的男生比女生多得多。“這其中的性別問題值得思考。”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兒童保護官蘇文潁也有同感。她注意到,無論是閱讀、動漫還是視頻網站,都會有與性別相關的頻道分類,給不同的內容貼上“男性”“女性”的標簽。“女性”標簽下的內容,通常更浪漫;而那些更有創造力和主動性的內容,卻幾乎都放在“男性”標簽下。“這種二元對立的標簽,也會把女生的注意力局限在傳統的性別框架中。”蘇文潁建議,互聯網公司在標簽使用上能不能更為多元化。
針對這些問題,《報告》也建議,政府部門、互聯網企業、家庭、學校等多方應共同努力,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網絡價值觀。積極發揮家庭對兒童的引導作用,并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建立健全網絡信息分類分級制度,培養具有自律品格、理性意識、社會責任感的網絡空間“創造者和建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