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專家認為污染是食品安全的“頭號大敵”

發布時間:2018-10-19 10:07:32  |  來源:工人日報  |  作者:吳麗蓉  |  責任編輯:劉芳奇
關鍵詞:遺傳學,農桿菌,安全評價,食品安全,轉基因

“轉基因并不都是人為的,例如玉米的花斑籽粒就是一種天然的轉基因現象。”在日前舉辦的2018年國際農業生物技術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表觀遺傳學專家曹曉風在一場科普講座中如是說。

基因是攜帶遺傳信息的DNA片段,通常情況下,基因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控制個體的性狀。曹曉風說,測序發現栽培甘薯的基因組中含有土壤農桿菌的基因片段,這就是一個天然的轉基因事件,事實上轉基因事件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一直在發生。

而轉基因技術指的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優質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從而達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該技術可以增加人們所期望的新性狀,培育出新品種,曹曉風說:“今天我們吃的農產品絕大多數都是人類通過長期馴化與人工選育的結果。”

為什么要做轉基因技術?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農業經濟學家黃季焜表示,轉基因技術能夠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大幅降低農藥使用量、減少環境污染、節約水土資源,可有力保障國家食品安全。

他還算了一筆經濟賬。他通過長期的實證研究數據發現,種植轉基因作物可以有效增產、減少農藥使用、減少用工、增加農民收入、降低農民健康風險,并對畜牧業等其他產業產生影響。“把所有這些影響全部加起來,用GDP來衡量,到2025年我們測出轉基因玉米的影響大概是530多億元。”黃季焜說,對轉基因技術產業化而言,每晚實現一年,就代表放棄巨大的經濟效益,只轉基因玉米和水稻兩項,每年放棄的收入就達800多億元。

至于公眾最擔心的安全問題,與會中外專家均表示,目前科學界的一個普遍結論是,轉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與普通食品無異,并不具有更高的風險。而轉基因作物在全球均有種植,各個國家和地區對其都有著相關的監管政策。他們呼吁公眾要以科學理性的態度來看待轉基因。

實際上,作物育種技術一直在進步。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介紹,轉基因育種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一個新的育種方式,1998年出現分子輔助育種,10余年前出現分子設計育種,2013年又有重大的科學進步,導致一個全新育種方式即基因編輯育種的出現,這被認為是21世紀的最強技術。

前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喜萍從事的即是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她現在擔任濰坊興旺生物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首席科學家。她介紹,我國存在一整套轉基因生物安全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轉基因作物研發分為安全評價、品種審定、種子生產許可、種子經營許可、生產加工許可等五個主要階段,所有階段通過審批后才能投入市場。相比于轉基因,基因編輯的研發和監管周期更短。

王喜萍認為,相比于轉基因,農藥超標、三聚氰胺、塑化劑等食品安全問題才是目前的“頭號大敵”,她說:“經過嚴格審批的轉基因食品,遠比被化學污染的食品安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