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王振紅)2019年1月15日,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2018年度成果——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此次重點發布的是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的兩個核心系統——數據共享服務系統、數據銀行(CASEarth Databank)系統,以及一個區域系統——數字絲路地球大數據系統。
據悉,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是集成多領域海量數據,服務數據驅動的科學發現與決策支持的科學平臺。該平臺以共享方式為全球用戶提供系統、多元、動態、連續并具有全球唯一標識規范化的地球大數據,通過建立數據、計算與服務為一體的數據共享系統,推動形成地球科學數據共享新模式。
地球大數據專項負責人郭華東院士介紹說,目前共享數據總量約5PB,其中對地觀測數據1.8PB,生物生態數據2.6PB,大氣海洋數據0.4PB,基礎地理數據及地面觀測數據0.2PB;地層學與古生物數據庫 49萬條數據記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360萬條、微生物資源數據庫42萬條、組學數據目前在線10億條?!澳壳坝脩裟軌蛟诰€檢索到40%數據,隨著硬件條件不斷完善,平臺數據將陸續上線,并且每年將以3PB的數據量進行更新。”
記者從會上獲悉,數據共享服務系統是地球大數據專項數據資源發布及共享服務的門戶窗口,是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核心系統之一。地球大數據專項匯交并對外發布的全部元數據,用戶可以利用這個系統,根據數據共享權限進行共享服務。
CASEarth Databank系統提供長時序的多源對地觀測數據即得即用產品集,包括1986年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建設以來20萬景(每景12種產品,共計240萬個產品)的長時序陸地衛星數據產品,基于高分衛星1/2、資源3號衛星等國產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制作的2米分辨率動態全國一張圖,利用高分衛星、陸地衛星等國內外衛星數據制作的30米分辨率動態全球一張圖,以及重點區域的亞米級即得即用產品集等。未來,用戶不僅可以利用其數據、計算和技術來實現應用,也可以上載多源數據,嵌入算法模型,并結合系統資源來完成特定的專題信息挖掘、知識發現和融合決策。
數字絲路地球大數據系統,包括“一帶一路”區域資源、環境、氣候、災害、遺產等專題數據集94套、自主知識產權數據產品57類、共享數據超過120萬億字節。目前,該系統已具備千萬億字節級的軟硬件環境,在國際上率先研發了通用大數據平臺下地球大數據提取、轉換與加載工具集,實現了6大類數據的檢索、共享、產品可視化展現,并通過中、英、法等多語言版本在國際相關單位實施共享。
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強調,科學數據的積累、開放、共享,已經成為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推動力,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高度重視科學數據共享在科研和信息化建設中的創新與應用。中國科學院設立“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專項,致力于推動地球大數據實現從被動共享到主動共享的轉變,從項目資源驅動到平臺與服務驅動的轉變,力爭在科學數據共享及其體制機制若干關鍵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突破,為中科院乃至國家層面形成良好的數據共享新生態、新局面貢獻智慧和力量。
據悉,“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2018年1月1日正式啟動實施,執行期5年。專項由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牽頭,致力于構建包含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多個領域的大數據與云服務共享平臺,最終目標是建成國際地球大數據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