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藏語稱為“熱貢”,意為夢想成真的地方,秋季,這里的樹葉一片金黃,因此人們更喜歡把這里叫做金色的谷地。
黃南藏族自治州轄同仁,澤庫,尖扎,河南四縣,州府所在地同仁縣是青海省唯一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千百年來,藏、漢、回、土、蒙、撒拉等民族長期在這片土地上共生共存,各民族既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又吸納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在交融之中和諧相處,庇護著古老文化的傳承。
熱貢藝術形式豐富多樣,其中最為璀璨的,無疑是唐卡。唐卡,藏語原意為用彩緞裝裱后懸掛的卷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藏族人民視若珍寶。
唐卡起源于印度古老宗教布畫缽陀,隨佛教傳入西藏,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相傳早在13世紀,從西藏來到熱貢地區傳教的高僧和隨行而來的畫師,便將藏傳佛教的繪畫藝術傳播到了這里,當宗教和藝術同時與這片土地相遇,衍生出的就不僅是靈感的迸發,更是一派修行之相。
凈身,靜心,冥思,方可提筆作畫,每一位唐卡畫師都只為用一顆純凈安寧之心,表達對諸佛菩薩的虔誠和敬畏。繪制一幅精美的唐卡,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有的甚至需要多位畫師花費數年時間協力完成,并且采用天然的礦物或植物顏料,以保持色彩鮮明亮麗,經久不變。這其中,傾注了畫師對本尊純潔而專注的向往,每一筆線條,每一份色彩,都是畫師借助畫筆進行的修持,對于他們來說,繪制唐卡,本身就是一場修行,或者說也是一種領悟。
2006年,熱貢藝術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熱貢藝術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熱貢唐卡受到世界關注。此后,熱貢地區的畫師也將古老的唐卡繪畫技藝,傳授給當地的貧困人群,黃南州借勢發力,積極申報,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設立了國家級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至今已成立非遺傳習中心47處,每年培養1500多名學員,在這里,繪畫技藝的傳授不是核心,對生命的啟發探索與求證,才是最主要的功課,是善的相續,是美的品味,也是真的探究。
石刻,作為熱貢文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在黃南州澤庫縣一帶廣泛流傳,人們把佛經真言鐫刻在亙古不變的石頭上,以此傳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遠古時期,高原上的先民崇尚自然,信奉萬物有靈,其中的巖石崇拜獨具特色,是高原上古老的一種文化承載和表達方式,被譽為“世界石書奇觀”的和日石經墻,將這種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
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坐落于黃南州尖扎縣境內,作為黃南州久負盛名的旅游勝地,素有“丹山碧水,高原天境”之美譽,景區以“原始森林,丹霞百態,高峽湖泊,密宗佛寺,藏族古村”為五大主體景觀,構成了坎布拉的靈秀之韻。
尖扎是中國民族射箭運動的故鄉,也是“五彩神箭”文化藝術之鄉,古代用于征戰狩獵的射箭技藝,在這里早已成為一項家喻戶曉、人人嫻熟的民間體育活動,每逢農閑時節,尖扎地區的藏族群眾會定期舉行射箭比賽,以此來表達對和平正義,吉祥安康的向往和追求。
達頓宴,“五彩神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語意為“神箭之宴”,在緊張激烈的箭技比賽結束后,當地群眾會舉行一場豐盛的宴會,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賽場上的對手成了餐桌上的好友,大家圍坐在一起談弓論箭,共敘友誼,忘卻賽場上的較量和對抗,在歡歌笑語中感受濃厚的藏家文化和美食。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俗稱“河南蒙旗”,因地處黃河第一灣的南岸而得名。自然風光雄奇壯美,旖旎迷人。蒙古族先民進駐這片草原后,在長期與周邊藏族同胞的共同生活中,蒙元文化與藏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河南縣擁有青海省生態保護最好的草原,生態有機畜牧產業頗具規模,在廣袤的大草原上,孕育著河曲馬,歐拉羊,藏牦牛等優良畜種。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坐擁著一片豐美無比的草原,悠然自得,與世無爭,一如現實版的世外桃源。
文化是精神之根,民族之魂,是一個地區的活力和靈魂。黃南,這片氤氳在熱貢藝術氛圍中的廣袤土地,充滿了厚重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氣魄。它過濾了俗念微塵,吹逝了欲望雜陳,正如蕭蕭牧野,草色枯黃,光脈動蕩的地平線上,最終能感悟到的,一定是高原的雄渾壯美和江河的灑脫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