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贏首獎
2001?年,在知識創新的熱潮中,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吳文俊院士在人民大會堂從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手中接過了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狀。中科院的數學家再次吸引了億萬公眾的目光。
吳文俊因其在拓撲學與數學機械化兩方面的研究榮獲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如果說他對拓撲學的貢獻是在外國數學家已建立的領域里有所突破,那么數學機械化則是他在汲取中國古代數學精髓的基礎上開創的嶄新領域。吳文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他在現代代數幾何的基礎上發展宋、元時期數學家的消去法,并且打破現代代數幾何研究中的理想論式傳統,恢復零點集論式而發明了被國際上譽為“吳方法”的數學機械化方法,改變了國際自動推理的面貌,使中國在數學機械化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因對“數學機械化這一交叉領域的貢獻”,吳文俊還贏得了?2006?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評獎委員會稱吳方法“使該領域發生了一次徹底的革命性變化”,認為吳文俊的工作“揭示了數學的廣度。為未來的數學家們樹立了新的榜樣”。
“兩彈一星”有貢獻
按照華羅庚的就職報告,數學所一開始就對應用數學的發展作出了長遠的規劃并陸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部署。近?70?年來,中科院的數學家在發展基礎研究的同時,在將數學應用于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尖端技術、國民經濟以及其他科學領域方面也有不凡的表現。華羅庚親自領導的應用數學小分隊,在全國推廣“雙法”(優選法和統籌法),足跡遍及神州大地,產生了巨大社會和經濟效應;華羅庚與王元合作開展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研究,創立了享譽國際數壇的“華-王方法”;中科院的數學科研人員在地震勘探數值方法、均勻實驗設計統計方法的應用、專家系統開發環境,以及糧食預測、密碼編制與破譯等眾多領域都作出了卓有成效和獲得高度褒獎的工作。特別是,數學所科研人員積極參與了“兩彈一星”的研制任務。
軌道測量和軌道選擇是我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要解決的主要任務和關鍵問題之一。以時任數學所副所長關肇直為組長的中科院衛星軌道工作組首創多站多普勒獨立測軌法,并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短弧段跟蹤技術。軌道組的出色工作為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選擇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我國衛星的軌道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關肇直等是?1985?年首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尖兵一號通用型衛星及東方紅一號衛星”的主要參與者。
20?世紀?50—60?年代,數學所先后向國防部門輸送了一批優秀數學家,他們在國防科技戰線建功立業。秦元勛在核彈威力計算方面作出重要貢獻,是這方面的突出例子。秦元勛后成為?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主要獲獎者之一。
小結
以上僅是中科院的數學家“創造自主的數學研究”的代表性案例,這些已被載入共和國科技發展史冊。特別是,華羅庚與陳景潤的名字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之際已被鐫刻在“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的名冊上;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黨中央表彰為改革開放作出杰出貢獻的?100?人名單中,也有一位中科院的數學家──陳景潤。
結語
華羅庚提出他的就職報告時,數學所僅有二三十名科研人員和為數不多的研究方向,自那時起至今近70?年里,中科院幾代數學人投入到實現報告所提出的自主創新的戰略目標、趕超世界數學先進水平的宏偉事業中。今天的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已發展為研究門類齊全、人才實力雄厚、自立于世界數學之林的現代化數學研究機構。在這里,一批優秀的、活躍于國際數學前沿的青年數學家,正在“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頂層設計指引下,不忘初心,繼承發揚老一輩數學家的優良傳統,奮力攀登新的高峰,在新時代創造新的輝煌!(作者:李文林,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