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演講。中國網 孫宇/攝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孔令瑤)9月12日,以“中國科技70年?道路與經驗”為主題的中國科學院第七屆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各方共同探討中國科技70年發展的重要成就和經驗,致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為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建言獻策。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論壇上表示,工程科技是事關國家命運前途的重大戰略決策,對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意義非凡。
作為參與“兩彈一星”與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科技工作者,杜祥琬暢談了自己的體會。1964年10月16日,我國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1966年10月27日,首次導彈核試驗成功;1967年6月17日,首次氫彈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杜祥琬指出,中國發展核武器的初心是捍衛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在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后,中國政府就莊嚴宣告,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且促進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
杜祥琬表示,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核武器發展道路。“用很少量的核實驗次數,用較低的經費投入,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重重困難,突破了原子彈和氫彈,實現了核彈的小型化、武器化,達到了先進的核武器設計水平。”中國能走出這條道路的原因,杜祥琬認為,首先來自于黨和國家的正確決策,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大力協同;同時,在中央專委的領導下,形成了全國科技攻關的協作網,創造了有時代特色和中國特色的高效率和高水平;從事核武器事業的幾代人,在創建歷史偉業的同時鑄造了堪稱民族脊梁的價值觀,留下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又開創了工程科技創新發展道路。
杜祥琬表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的啟動是科學家的戰略眼光和政治家的高瞻遠矚相結合的產物,凝練我國的戰略需求。在我國科學技術需要急起直追的年代,863計劃的實施,有力推動了我國高技術的進程。30多年過去了,863計劃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優異的成果。他指出,863計劃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由跨部門、有優勢的研究單位聯合組成領域研究團隊,由不同單位優秀科學家組成專家組,把國家主管部門的戰略決策、專家組的技術決策和管理決策和行政單位的支持保障相結合;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機制和國家戰略目標統帥下的協作機制相結合,把自主創新和開放交流相結合,提高了項目實施的科學性和工作效率。
“863計劃傳承了‘兩彈一星’的成功之道。” 杜祥琬表示,863計劃以國家目標作為共同的精神支柱,全國一盤棋、建設國家隊,建設糾錯機制、理論與實驗相結合,重視基礎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這些過去成功經驗的傳承在改革開放新時代也結出了豐碩果實。”
杜祥琬指出,從“兩彈一星”到863計劃,科學精神一以貫之。“求真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創新是科學精神的特征,家國情懷、使命擔當是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靈魂。精神建設是我國科技隊伍建設的靈魂也是建設科技強國的文化保障。‘兩彈一星’精神凝練的事業文化是‘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它的實質也正在于此。”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