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的紀念,也是一個總結中國參與國際科學合作的經驗教訓、在新時代推動建設更高水平國際科學合作的好時機。
科學的本質是求實、開放的。為人類共同利益攜手努力的愿景在過去?70?年里顯著幫助過中國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也為世界和平的維護和人類健康的進步等重大問題貢獻過突出的中國成就。面向未來,我們應該更加開放自信,在更為規范的合作模式下繼續開展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在研究方面與全球取長補短,借助國際先進經驗進一步改革科技管理的相關制度,繼續吸引和培養尖端人才,同時為重大問題的解決提供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從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科技發展歷史看,學習近代以來西方科學技術領域的先進成果一直是我們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工作。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許多接受過西方先進科學培訓的留學生為我國科技事業的建立、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許多國際合作項目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內容。例如,“兩彈一星”元勛中的絕大多數具有海外留學經歷,他們不僅用前沿科學知識解決了國家的重大需求,更教書育人,傳承了自玻恩、居里夫人、馮?·?卡門等科學大師而來的優良學術傳統,為我國國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領域奠定了人才基礎。又如,以屠呦呦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發現的青蒿素,在早年我國制藥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經過賽諾菲、諾華等國際制藥公司在臨床試驗等方面的努力,使其得到了更快更廣的推廣使用,在全球范圍內挽救了許多瘧疾患者的生命,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這些國際科學合作活動對我國科學事業發展的影響值得我們認真總結。
總結歷史經驗是為了我們在當下、在未來更好地發展科學事業。應該看到,由于現代前沿科學復雜程度的提高,以及世界各國歷史傳統、發展階段、學科優勢的不同,國際間的科學合作是最符合科學發展要求和人類共同利益的。同時也應該承認,由于歷史傳承、學術制度、人才儲備等原因,歐美發達國家仍然在科學發展的許多方面領先于我國。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具有較為成熟的科學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以及一支高水平的、專注科學問題的專家隊伍,仍將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維持其在科學工程前沿方向的優勢。在科學領域,我們既不應對自己?70?年來取得的顯著進步妄自菲薄,也不應產生固步自封、傲慢自大等情緒。對待先進,我們應謙虛請教、參與討論、努力合作,堅持將國際科學合作作為我國科技發展事業的重要部分。
面向未來發展國際科學合作事業,我們首先應該堅定信心,國際科學合作有利于參與各方,一定會得到各國有識之士的廣泛認可。我們要堅定開放合作的態度,多做努力,用實際行動開拓合作交往的渠道和辦法,用合作成果取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在這個方面,我們尤其應該重視推動學術團體、專業協會以及科學家之間的國際交流合作,建立穩定的民間學術溝通機制,讓踏實的學術合作成為國際科學合作的壓艙石和穩定劑。其次,我們應該及時總結、善于學習,對過去國際科學合作過程中做得不夠的方面及時改正。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明確人員聘用規定,用更規范的模式開展具體合作項目,努力在國際科學合作中繼續提高我們科研活動的組織能力和科技產出的轉化能力。最后,我們應注重借助國際合作解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目前遇到的困難,尤其是借助國際先進經驗改革科技人才評價、科研經費分配、人才招募和培養的相關辦法,抑制浮躁浮夸的風氣,鼓勵專注踏實的作風,為我國科學事業進一步發展營造良好的“軟環境”。
70?年來,國際科學合作事業的蓬勃發展促進了我國建立相對完備的科學研究體系。在新時代,承續歷史,開放協作,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國際科學合作事業符合我國科學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對于國家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更為國際科學合作增加了新的內容和范式。我們相信在未來的國際科學合作中一定會有更多類似“兩彈一星”元勛的優秀學子回國奮斗,也一定會有更多類似青蒿素的中國成就造福全體人類。(作者:王小凡,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張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懷特海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