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南昌12月5日電 題:2000年前的海昏侯國先民都種些啥?
新華社記者袁慧晶
中國的農耕文化源遠流長。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蔣洪恩教授表示,經研究團隊鑒定,從海昏侯劉賀主墓糧庫中提取的植物遺存種類為稻、粟、麻、甜瓜和梅。這為追溯西漢先民的農業活動與植物利用,反映當時的喪葬制度,以及墓主人的飲食偏好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佐證。快來看看2000年前海昏侯國的地上農作物吧!
2000年前的南方“五谷”有哪些?
先秦與兩漢文獻較多記錄了我國先民對植物的認識和利用,但人們常說的“五谷”具體指的是哪五谷,從古至今一直沒有定論。
蔣洪恩認為,考古發掘所獲植物遺存可與古文獻記載交叉印證,為研究漢代先民的植物利用和農業活動情況提供直接證據。海昏侯墓糧庫中發現了稻、粟、麻三種植物遺存,證明這三種谷物早在漢代就成了重要的栽培作物,也是江南地區“五谷”的重要成員。此前,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谷物為稻、麥、黍、粟、豆、麻六種,廣西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谷物與海昏侯墓一樣,也為稻、粟、麻三種。
海昏侯墓中提取的谷物遺存:稻。
從考古發現來看,“五谷”的具體組合還受地域影響。南方的海昏侯墓與馬王堆漢墓的糧食作物以稻為主,和北方漢墓無(或少)稻而多粟、黍或麥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考慮到北方地區當時并不以稻谷為主要作物,漢代黃河流域的“五谷”更傾向為“黍、粟、麥、豆、麻”,一些北方墓葬中出現稻谷做隨葬品很可能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海昏侯墓中提取的谷物遺存:麻。
侯爺吃瓜不吐籽 南方貴族愛吃梅
研究發現,不同地區的墓葬制度雖有地域特色,但植物陪葬品中均有谷物。按照漢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漢墓中會陪葬墓主生前使用或喜愛的東西。海昏侯墓發現的五類可食用植物或與劉賀生前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結合考古人員2015年底在劉賀遺骸腹部位置發現的甜瓜子,糧庫新發現的甜瓜種子印證了這位侯爺的一大飲食習慣——愛吃甜瓜瓤,但不愛吐籽。
“甜瓜吃法不一樣,有人會將瓤掏空再吃,有人愛吃瓤又嫌吐籽麻煩。劉賀屬于后者。”蔣洪恩說,與他有著類似飲食習慣的還有馬王堆一號墓的辛追夫人。二人遺骸的腹部位置均發現了甜瓜子,這說明在死前不久還吃過甜瓜,可見西漢時期江南地區貴族對甜瓜食用的普遍。
海昏侯墓中提取的甜瓜種子。
另一種延續至今的零食是梅,在漢代頗受貴族青睞。蔣洪恩說,南昌海昏侯墓糧庫中發現了大量梅核,但不明確其果實是否加工過。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以及記載了梅、脯梅和元梅等加工制品的竹簡;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墓主為西漢高級官吏)也出土了梅、青楊梅等果品。這些都反映了梅在南方的種植和利用,梅的食用在長江流域非常普遍并有成熟的加工技術。
這些植物遺存為何能保存2000年?
“這和海昏侯墓長期處于地下水的浸泡中有關。”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隊領隊楊軍介紹說,據史料記載,東晉時期(公元318年)豫章郡曾發生過一次大地震,使原來的海昏縣等豫章古縣淹沒到鄱陽湖中,也讓海昏侯墓墓室發生坍塌,導致槨室被地下水淹沒。
不同類型的文物需要的“保鮮”環境不同。楊軍說,劉賀的棺槨長期浸泡在泥水中,連遺體都已腐化,研究人員甚至無法對其做DNA檢測,“但在糧庫內的貯藏物中提取的稻、粟、麻、甜瓜、梅等植物遺存,卻恰恰喜歡這種水浸環境,并因此保存新鮮。”
海昏侯墓中提取的梅核。
經研究人員對比鑒定發現,稻、粟、麻、梅呈棕褐色,甜瓜呈土黃色;水稻的小花已結成塊狀,稻谷與粟的穎果、麻的種子均已降解殆盡,但甜瓜的種子與梅的果核相對保存較好。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實驗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