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王振紅)“面對海洋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嚴峻挑戰,構建以海洋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藍色經濟伙伴關系,要把海洋生態環境治理作為首要關鍵,把共建海洋產業鏈供應鏈作為重大任務,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11月27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 “2022構建藍色經濟伙伴關系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如是說。
遲福林建議,一是以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合作應對全球海洋生態危機,加快完善海洋生態環境全球治理體系,把南海打造成為全球海洋生態環境多元共治示范區。二是以共建藍色產業鏈供應鏈為主線促進海洋資源合作開發,推動建設雙邊、多邊藍色經濟自由貿易區,在RCEP框架下共建中國-東盟藍色產業鏈供應鏈。三是以有效參與構建藍色經濟伙伴關系為目標,強化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統籌職能。四是盡快將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成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伙伴關系核心區,發揮海南自由貿易港在中國與東盟藍色產業鏈供應鏈中的樞紐作用。
如何推動建設雙邊、多邊藍色經濟自由貿易區?遲福林建議,一是構建多種形式的藍色經濟自由貿易區。“例如,立足不同海域特點與沿線國家海洋經濟發展需求,推動構建海洋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新興產業等項下的自由貿易區,實行海洋產業項下的自由貿易;采用包括‘早期收獲計劃’、框架協議、投資協定等多種合作形式,推動共建靈活多樣的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區,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遲福林解釋說。二是以共建藍色產業鏈供應鏈帶動海上功能性合作。“例如,推進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興產業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合作;推進數據、信息、知識共享,共建區域和全球海洋觀測預報系統;推進海上氣候預警、海上搜救、應對海上恐怖主義與極端氣候等非傳統安全合作;推進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合作,共建海洋生態航道,共同應對海洋跨境污染。” 他表示。
在RCEP框架下共建中國-東盟藍色產業鏈供應鏈,遲福林建議,一是用好原產地規則構建以漁業為重點的海產品產業鏈供應鏈。支持區域內企業根據自身業務需求和資源供給特點,在相關國家合作設立跨境漁業加工園區,合理布局捕撈、加工、保鮮、運輸等產業鏈,使得魚類等海產品加工增值超過40%,并享受“零關稅”政策。二是構建以郵輪為重點的海洋旅游合作圈。他建議,“合作開發海洋旅游產品,聯合打造‘一程多站’式國際郵輪旅游航線;依托中國與東盟海洋旅游資源稟賦,通過合作共建跨境旅游合作區、邊境旅游試驗區等多種形式的旅游園區,逐步形成開放性區域海洋旅游經濟合作網絡。”三是利用RCEP技術合作規則構建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合作圈。落實RCEP“向發展中國家締約方和最不發達國家締約方提供能力建設和技術援助”的承諾,探索縮短對域內海上風電涉及的原材料、零部件“零關稅”的過渡期,推動形成集風電機組研發、裝備制造、檢測認證、施工安裝、運營維護等于一體的海洋風電產業鏈。
據悉,論壇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與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主題為“加強藍色經濟合作,共促海洋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