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跨國油氣勘探開發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3-01-28 15:48:57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竇立榮等  |  責任編輯:楊霄霄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1993年,我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2021年,我國原油產量1.99億噸,消費量7.75億噸,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不含澳門特別行政區)。2007年,我國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2021年,我國天然氣產量2092億立方米,消費量4108億立方米,是全球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不含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原油與天然氣的消費大國,油氣安全躍升成為我國能源安全的核心。美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油氣生產國,也是最大的油氣消費國。2021年,美國原油產量5.59億噸,天然氣凝液產量1.52億噸,消費量8.04億噸;天然氣產量9342億立方米,消費量8267億立方米。

目前,美國從能源獨立向能源霸權與能源武器化的趨勢發展,面對這一形勢,中國與美國在能源領域的博弈只會更趨激烈。面對油氣對外依存度持續攀高,加大跨國油氣勘探開發是必然選擇,中國國有石油公司響應黨中央號召,自1993年開啟“走出去”的步伐,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29年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分享世界油氣資源、適應能源轉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美國從能源獨立正走向能源霸權

“頁巖油氣革命”使美國重回全球最大油氣生產國的地位,在提高油氣消費自給率、實現油氣凈出口的同時,重塑了全球油氣供需與地緣政治格局,奠定了美國走向能源霸權的資源基礎。

強大的綜合實力使美國在區域內能夠掌控“后院”加拿大、俯視“前院”委內瑞拉。通過長臂管轄、制裁手段及石油公司全球化布局等方式,美國實現領導全球氣候治理、影響主要產油國政策、扼制油氣運輸通道、維護石油美元壟斷地位,奠定了走向能源霸權的政治基礎。

 美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撬動了世界油氣的發展

美國是現代石油工業的起點和早期締造者之一。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第一口井在21米深處發現石油,開啟了現代石油工業。石油公司的涌現和壯大推動了美國油氣工業迅猛發展。1870年,以洛克菲勒為首的5人建立了標準石油公司,確立了行業壟斷地位;直至1911年,在美國《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約束下,標準石油公司才解體為34家公司,其中包括現代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 Corporation)、雪佛龍公司(Chevron Corporation)等的前身。20世紀20年代,美國在國內石油開發取得成功的同時,還鼓勵本國石油公司向南美、亞洲和中東等地區發展,成為包括中東地區等一大批世界級油田的主要發現者,助推中東地區石油產量快速增長,將全球石油產量帶入了近30年的快速增長期。美國墨西哥灣是石油公司深水勘探開發的主要試驗場,美國石油公司在多年深耕墨西哥灣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深水勘探開發技術與經驗,引領了全球深水油氣大發現。20世紀80年代美國開始“頁巖油氣革命”,不僅推動了美國油氣產量持續快速增長、實現能源獨立,也帶動加拿大、中國等其他國家和地區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撬動了世界油氣的新發展。

 美國從原油凈進口國實現油氣獨立

20世紀早期,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與出口國,其石油產量約占全球產量的70%(圖1)。然而,隨著石油產量下降但消費量不斷增長,美國石油產量已不能滿足國內需求,開始從中東地區進口原油,并在1948年成為原油凈進口國。自20世紀50年代起,中東地區原油開發加速帶動了全球石油產量的快速增長,產油國對石油資源重要性的認識日益增強,推動了國有化運動與1960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成立,削弱了美國在全球石油市場中的主導地位。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世界石油危機使以美國為首的歐美石油公司失去了大量的權益產量,也使美國深刻感受到石油禁運與油價大幅增長給國家能源安全帶來的巨大風險。以此為契機,美國調整了能源政策,加大了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和全球資源獲取的力度,建立石油儲備體系,重新爭奪世界石油市場的話語權。雖然美國進行了新的能源布局,但美國對石油的高需求量,使其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須從國際市場進口大量石油。

20世紀80年代,美國中小獨立石油公司開始頁巖氣開發先導試驗,隨著水平井和分段壓裂技術的突破,帶動了美國非常規油氣從致密氣、煤層氣到頁巖氣、致密油的接序發展。頁巖氣和致密油產量分別由2000年的110億立方米和2000萬噸增加到2021年的7600億立方米和3.65億噸,分別占天然氣和原油總產量的81%和65%,推動美國在2017年成為天然氣凈出口國、在2020年成為石油(包括原油和石油產品)凈出口國。2021年,美國液化天然氣(LNG)出口量950億立方米、原油出口量1.39億噸,成為全球液化天然氣第三大出口國和原油第六大出口國。在“頁巖油氣革命”帶動下,美國歷經70年實現了油氣獨立。

 美國通過控制加拿大油氣出路實現掌控北美

加拿大油氣資源豐富,但油氣出口高度依賴美國,是美國實現能源獨立的重要保障。加拿大是全球主要油氣資源國和生產國,2021年原油產量和消費量分別為2.37億噸和9600萬噸,出口量1.97億噸;天然氣產量和消費量分別為1723億立方米和1192億立方米,出口量759億立方米。但加拿大油氣出口幾乎全部依賴美國,其95%的原油和100%的天然氣以管道方式流向美國。美國通過控制加拿大油氣出口通道從而牢牢控制了加拿大的油氣資源。加拿大原油出口主要通道只有2條:①橫加管道公司(TransCanada)的拱頂石(Keystone)管道,輸送能力為59.1萬桶/日;②安橋公司(Enbridge)的主管線(Main line),輸送能力為285.1萬桶/日(圖2)。加拿大天然氣外輸管道有3條:①位于西部的西岸能源(Westcoast Energy)管道;②位于中部的聯盟(Alliance)管道;③位于中東部的橫加管道(圖3)。

美國對加拿大油氣控制還體現在油氣出口價格方面。受制于原油品質較差、市場與出口方式單一等因素,加拿大西部精選原油(WCS)與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中間基原油(WTI)的價格之間一直存在較大貼水,WCS與WTI價差在2018年甚至達到26.4美元/桶(圖4)。與原油相似,加拿大天然氣(AECO)與美國天然氣基準(Henry Hub)的價格存在約1美元/百萬英熱單位貼水(圖5)。

 美國石油公司在全球能源布局中作用巨大

通過全球能源布局、“頁巖油氣革命”和把控加拿大油氣出口通道,美國不僅實現了自身能源自給自足,而且不斷提升在全球油氣供給端的話語權。美國石油公司遍及全球的油氣資產網絡,也是間接承載美國掌控全球油氣資源戰略的重要載體之一,2021年,僅埃克森美孚公司、雪佛龍公司、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 Company)、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 Corporation)、阿美拉達赫斯公司(Amerada Hess Corporation)、馬拉松石油公司(Marathon Oil Corporation)和依歐格資源公司(EOG Resources, INC.)這7家美國石油公司在美國境外的權益油氣產量當量就達3.35億噸。據此計算,美國本土、加拿大和美國石油公司境外產量共計約占全球油氣產量當量的30%,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在中東、非洲、俄羅斯及里海、亞太、歐洲和南美等地區均有資產分布,中東地區是其在北美以外的最大資產區。

 美國謀求能源霸權的意志和戰略長期存在

美國通過控制油氣資源、市場、通道與價格,確保在國際能源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實現地緣政治戰略和提升國家能源安全。美國慣用單邊制裁手段,打壓競爭對手,將反美油氣資源國擠出國際能源市場。1979年以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反反復復,制約了國際石油公司在伊朗油氣項目建設,影響了伊朗油氣行業發展,導致伊朗的油氣產量大幅下跌且出口受到限制。2018年,美國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并重啟對伊朗的制裁,道達爾能源公司(TotalEnergies Corporation)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油”)先后宣布退出在伊朗的南帕斯第11期項目。與對伊朗的制裁類似,自2016年美國對委內瑞拉制裁以來,委內瑞拉原油產量急劇下滑,從2016年的258萬桶/天下降到2021年的63.5萬桶/天。

“特朗普時期”首次提出了“能源統治”理念,意圖將能源與美國對外政策掛鉤,通過單邊制裁、搶占伊朗、委內瑞拉等反美國家市場份額,抬升美國油氣市場地位,提升對盟友及地緣政治格局的控制能力,進而通過“能源統治”實現長久霸權。拜登政府上臺后雖然大幅修正了特朗普政府的氣候變化與新能源政策,但實質上還是在延續和推進“能源統治”政策。美國一方面通過重新領導全球氣候變化進程,推動實現在“環境”和“道義”層面的“統治”;另一方面借俄烏沖突,對俄羅斯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制裁,大幅限制了俄羅斯油氣出口,成功搶奪了歐洲能源市場,進一步強化了美國能源市場地位,并將能源優勢進一步轉換為地緣政治優勢,強化同盟體系,加大對戰略競爭對手的遏制打壓。謀求能源霸權是美國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的重要方式,其意志和戰略將長期存在。

我國跨國油氣勘探開發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的作用

1993年黨中央提出“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方針。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經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海外業務已遍布全球六大洲。

 跨國油氣勘探開發經歷4個階段,逐步邁向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有石油公司29年來的跨國油氣勘探開發,主要經歷了探索發展、快速發展、規模發展和優化調整4個階段(圖6)。1993—2002年處于探索發展階段。主要熟悉國際環境、學習國際規范和培養高端人才,先后獲得了秘魯、委內瑞拉、蘇丹、哈薩克斯坦等國項目。2003—2008年步入快速發展階段。重點注重獲取作業者項目、發揮中方技術優勢和效益發展,先后獲得了尼日爾、乍得、緬甸等國項目。2009—2013年進入規模發展階段。注重發達國家非常規和深水前沿領域,先后獲得了一系列的非常規項目、深水等“小股東、投資大、非作業者”項目。2014年開始優化調整階段。隨著國際油價開始持續走低,該階段以優化調整為主,更加注重戰略引領、優化資產組合,在中東、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地區獲得一系列項目。

 始終踐行“走出去”戰略,建成全球六大油氣合作區

29年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始終踐行“走出去”戰略,通過勘探發現與資產/公司并購方式獲得了一批大型油氣田,業務布局全球六大油氣合作區(圖7),即中東、中亞-俄羅斯、非洲、美洲、亞太和歐洲。①勘探發現油氣田。截至2021年底,中國國有石油公司通過自主勘探在海外共發現5個十億噸級、5個五億噸級和18個億噸級的油氣田,其中陸上的重要發現以中國石油作業者項目為主,包括蘇丹/南蘇丹、乍得、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大型風險勘探項目;海上的發現主要是中國石油、中國石油化工有限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這三大石油公司參與的深水項目,位于巴西、圭亞那等國家。②資產并購油氣田。除自主勘探外,資產并購是獲得海外項目的另一重要途徑。1995—2021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在海外進行了多起油氣資產并購。據不完全統計,2008—2014年高油價期間,中國三大石油公司在并購方面花費約1428億美元,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分別占33%、42%和25%,分別獲得30、15和18個大型油氣田。

 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權益產量增長超過六成

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權益產量呈現增長態勢,其在“一帶一路”65個沿線國家的權益產量從2013年的0.60億噸油當量躍升到2021年的0.99億噸油當量,其中2019年的高峰權益產量達1.01億噸油當量。中國國有石油公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權益產量占總產量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從2013年的49.1%增加到2021年的58.9%(圖6)。

其中,中國石油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權益產量最大,在2021年達到8403萬噸油當量,占中國四大國有石油公司“一帶一路”總產量的85.2%,遠高于中國石化的9.9%、中國海油的4.7%和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化集團”)的0.1%,真正成為“一帶一路”油氣合作的主力軍。與2013年相比,中國石油2021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權益產量增長了4024萬噸油當量,主要來自伊拉克、土庫曼斯坦、阿聯酋和俄羅斯等國家。

超額完成規劃目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作用日益凸顯

據中國工程院2004年的《海外油氣資源開發與進口戰略》報告預測,中國國有石油公司2020年境外權益產量將達到9600萬噸油當量,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和中化集團將分別貢獻52.1%、20.8%、21.9%和5.2%。中國國有石油公司不斷加強境外勘探開發業務布局,提前10年完成權益產量規劃目標,2012年境外權益產量達到1.04億噸油當量,隨后呈現增長態勢,2020年達到1.66億噸油當量(表1),超額完成規劃目標。境外油氣權益產量的快速增長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相當于我國原油和天然氣綜合對外依存度分別降低了10%以上。

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與國內相比,境外油氣勘探開發活動受到合同模式的多樣性、合作方式的復雜性、項目資源的非己性、項目管控的多元性、項目經營的風險性、項目產量的權益性、項目追求的經濟性、作業窗口和條件的限制性及合同區范圍與資料的有限性等十大特殊性的制約,疊加全球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雙碳”目標下能源轉型的影響,海外油氣開發與經營環境更加復雜多變。

 國內油氣生產難以滿足需求,油氣對外依存度維持高位

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2030年左右達峰,峰值約60.1億噸標煤;碳排放量2025年左右達峰,峰值約106億噸。2030年碳達峰時期,預計煤、石油、天然氣、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比分別為42.8%、18.4%、12.0%、26.9%;2060年碳中和時期,預計煤、石油、天然氣、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比分別為5.0%、5.6%、9.4%、80.0%;同時,碳匯和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將貢獻20.7億噸減排量。2021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為72%,預測至2035年石油產量保持2億噸穩定,2030年石油消費量將達到7億噸水平。2021年,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為44%,預測2030年前后天然氣產量將上升到2500億立方米并保持穩定,消費量增至650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攀升至62%。由此可見,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將長期保持高位。

 海外項目自然遞減和合同到期,需要大量新項目保持產量

國際油氣合作項目受到合同期的限制,到期后需要進行重新招標和延期談判,因此境外油氣開發活動時效性較強。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和中化集團這四大國有石油公司在境外現有油氣項目合同期內,原油和天然氣權益產量分別于2026年和2027年達到峰值,峰值產量分別為1.79億噸和6538萬噸油當量。受油氣田產量自然遞減和合同相繼到期的疊加影響,在2035年,現有項目的原油和天然氣權益產量將分別降至8670萬噸、3826萬噸油當量。如果不開拓新項目,境外油氣合作將呈現逐步萎縮的趨勢。

 俄烏沖突導致世界能源格局發生深刻變化

截至2021年底,歐美石油公司在俄羅斯積累了約750億美元資產,包括碧辟公司(Beyond Petroleum)300億美元、道達爾能源公司280億美元、殼牌集團(Shell plc)等其他石油公司近170億美元。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在烏克蘭實施特別軍事行動,俄烏局勢急轉直下,迅速演變為“冷戰”終結30年來的最大一次地緣政治沖突,對俄羅斯及周邊政治經濟環境造成了深遠影響。能源行業首當其沖,歐美石油公司認為在俄羅斯的投資風險系數倍增,失去盈利前景,調整相關策略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碧辟公司等9家歐美石油公司先后宣布退出俄羅斯的決定,推動了歐洲安全、政治、經濟、能源的格局重塑,未來美國、歐洲與俄羅斯之間博弈加劇,對俄羅斯的制裁及經濟合作關系減弱可能成為長期趨勢。歐洲成品油和天然氣價格也因此暴漲,歐美石油公司正轉向中東地區和非洲地區。

制裁之下,我國在俄羅斯的油氣全產業鏈也面臨不同程度的風險。①影響上游生產。制裁將客觀上造成俄羅斯上游業務投資不足,中方參股項目在歐美公司退出后,油氣生產經營均受影響,同時也將輻射影響中亞地區項目。②阻礙下游項目。俄羅斯大型石油公司受制裁,中方下游煉化及石化新項目建設與獲取進度受阻。③出現匯兌損失。制裁使俄羅斯天然氣生產遭遇困境,中方在產天然氣項目均是世界特大型天然氣勘探開發、液化、運輸、銷售一體化項目,由于盧布貶值造成貸款對應盧布金額增多,財務報表將產生匯兌損失。④干擾貿易出口。原油貿易出口禁令范圍可能擴大。繼美國實施出口禁令后,英國和歐盟也考慮禁止俄羅斯船只進入歐盟港口,不排除中國國有石油公司油氣貿易受到影響。

風險與機遇并存,制裁將加速俄羅斯“向東看”的步伐。①尋求“東方”合作。俄羅斯與美國、歐洲油氣供求雙向減弱,加之美國實施禁運,歐洲加快制定新能源替代計劃,迫使俄羅斯進一步“向東看”。②市場空間增加。歐美石油公司撤資為我國進入俄羅斯市場騰挪空間,俄羅斯上游業務對我國合作意愿加強。③管道建設需求。俄羅斯天然氣通過管道輸往歐洲銷售遇阻,必然轉向東亞地區與南亞地區的高價消費市場,加速中國與俄羅斯的管道建設,有利于我國天然氣保供需求。④全產業鏈運營需求。制裁導致在俄羅斯的油氣項目與油服需求漸漲,可探索中國國有石油公司與油服公司聯手開展競標,彌補歐美油服公司撤出帶來的需求空間,提升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全產業鏈運營能力。

 “雙碳”目標、碳稅和碳關稅征收導致“走上去”的難度加大

氣候治理政策背景下,碳價格機制呈現出碳稅稅率增長和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加拿大自2019年開征聯邦層面碳稅以來,一直保持逐年增長態勢,二氧化碳當量碳稅由2019年的19美元/噸增至2021年的31.83美元/噸,2022年進一步增至39.96美元/噸。挪威政府在2021年1月提出了《2021—2030年氣候計劃》,關鍵內容為提升碳稅,將二氧化碳當量碳稅從2020年的70美元/噸增至235美元/噸。歐盟在“碳邊界調整機制”拉動下,碳關稅是對進口高碳排放產品的懲罰機制,也是對進口低碳排放產品的激勵機制,更是對本土低碳排放產業和企業的保護機制,碳關稅可能引發稅收的流失問題,這將促使更多國家加快國內碳價格機制建設。同時,碳稅和碳關稅征收加大了國際油氣合作難度,需要注重低碳優質資產的獲取。

相關啟示與建議

全球油氣資源開發潛力巨大,油氣在能源結構中的地位仍難以被快速替代。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能源企業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國石油公司要努力踐行“大力提升勘探開發力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職責與使命,借鑒國際石油公司和國家石油公司的典型做法,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堅持國際化戰略,分享全球油氣資源,履行低碳化能源轉型與氣候治理責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強化油氣資產集中度,努力培育和鞏固保供核心產區。結合全球油氣資源分布特點,國際石油公司持續提高油氣資產集中度,強化核心資產與核心區域,加快非核心、高碳資產剝離,促進低碳化可持續發展。七大國際石油公司,即碧辟公司、雪佛龍股份有限公司、埃尼集團(Ente Nazionale ldrocarburi)、艾奎諾公司(Equinor ASA)、埃克森美孚公司、殼牌集團、道達爾能源公司,油氣資產相對集中,油氣業務發展繼續呈現“歸核化”特征,在排名前5位資源國中油氣權益產量占比均接近或超過45%,均擁有2—6個核心產區,每個核心產區油氣凈產量均超過或接近1000萬噸。建議我國石油公司加強核心產業與區域集中化發展,建設鞏固5—8個保供核心產區。

致力“一帶一路”沿線新項目開發,多途徑獲取大型勘探項目。“一帶一路”沿線油氣資源富集,可采資源總量為6439億噸油當量,占全球總量的66.1%。大型勘探項目獲取方式分為3類:①自主風險勘探。這類勘探通常進入費較低,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特點,成功率為10%—20%;②競標基本探明項目。競標進入油氣儲量基本探明項目,普遍存在簽字費,特點是“水至清則無魚”,成功率為40%—60%;③公司并購油氣儲量比較落實項目。這類項目具有“買家不如賣家精”和進入費用高的特點,成功率為30%—40%。宜采取競標為主、兼顧并購,通過聯合投標分擔風險,快速獲得規模產能;同時,長遠布局、有序接替,大規模儲備深水勘探區塊。

加大資產合資合作力度,形成“有進有出”油氣資產優化組合。精準新項目評價是未來實現效益發展的前提。要高度重視8個評價要素:儲量評價是基礎,產能評價是關鍵,適用技術是手段,市場銷售是根本,合同條款是依據,盡職調查是排雷,經濟測算是門檻,投資決策是命門。同時充分考慮到項目所在國家、合作伙伴、項目階段、存在瓶頸、對方出售背景、我方優勢、可能風險等因素,綜合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計量經濟學建模、運籌學優化等技術,以全產業鏈與整體經營效益最大化為遵循,開展增量資產優選、存量資產優化、價值組合優化、生產經營整體優化,加大油氣資產的運作力度,動態優化境外油氣資產組合,提升投資回報水平。

突出天然氣全產業鏈合作,實現低碳發展。國際石油公司已明確提出向綜合性能源公司轉型,但普遍仍將油氣業務作為主營業務。天然氣作為低碳能源頗受青睞,立足于天然氣多情景需求,境外天然氣業務需要實現上下游一體化向勘探、開發、生產、處理、管道/液化、運輸、銷售、商務全產業鏈的發展轉變,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目標。

加強能源公司之間合作力度,實現合作雙贏和能源轉型發展。能源公司之間的合作主要分為3類。①內部合作。中國國有石油公司之間采取協作方式,進一步加強能源企業寬領域、多層次、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在跨國油氣勘探開發中踐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②國際合作。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和歐美石油公司之間的合作,尤其是歐洲石油公司,實施利益捆綁機制,共同開拓國際項目和抵御境外油氣合作的高風險。③新能源合作。油氣行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增大,緊迫感增強,加快探索傳統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融合發展成為大多數石油公司的共識。通過傳統化石能源與風、光、電等項目的融合發展,可降低生產過程中碳排放和碳稅收風險。

建立境外油氣合作風險預警機制,設立國家級風險保障基金。通過多維度風險定量化表征、國別安全風險評級與甄別,建立起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的安全預警機制,優選出境外油氣合作投資優選國家清單,力爭實現居安思危、危中求機、化危為機的動態化區域布局,應對境外油氣合作不確定性,最大程度地規避油氣投資風險。通過設立國家級境外油氣合作風險基金,當海外油氣合作遭遇不可抗力風險而造成巨大損失時,國家給予相關石油公司一定補償,幫助石油公司渡過暫時性經營難關,形成境外油氣合作風險保障機制。利用國家風險保障基金,加強上海合作組織和金磚國家間油氣合作,在發揮資源和市場互補優勢的同時,開展全球油氣資源評價、新項目評價和科技合作,聯合獲取新的油氣和新能源項目。


世界油氣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衡。在百年變局的大背景下,通過對美國從能源獨立走向能源霸權的歷史沿革和發展途徑的系統梳理,總結我國跨國油氣勘探開發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的作用。相比歐美石油公司百年跨國勘探開發史,中國國有石油公司還剛剛起步。隨著“雙碳”目標演進、地緣政治沖突和中美博弈加劇,境外油氣投資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多變,在踐行國家“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道路上還存在諸多的風險與挑戰。本文提出6點針對性的認識與建議,以期為國家制定能源安全戰略和能源行業發展規劃提供決策參考。新時代偉大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我們必須加大“走上去”的步伐,在更多國家更廣領域開展國際油氣和新能源合作,獲取更多的資源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作者:竇立榮,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中國石油國際勘探開發有限公司;王作乾、郜峰、劉小兵,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