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虔) 2月24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與中國工人出版社在京聯合主辦“以結構轉型推進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暨《結構轉型》新書發布會。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會上表示,未來10-15年左右,我國產業結構、科技結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能源結構、貿易結構等仍有較大的轉型升級空間,經濟結構轉型仍蘊藏著較大的增長潛力和發展動能;與此同時,經濟結構轉型面臨著“不進則退”的挑戰,國際地緣政治、全球經濟格局變化深刻改變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外部環境;內部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掣肘著經濟結構轉型進程。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通過結構轉型把14億人潛在的增長動力和發展活力充分釋放出來。
圖為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沈小敏攝
遲福林指出,我國進入工業化后期新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的工業化進程,是一個擁有超過14億人口大國的工業化,在全球工業化進程中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規模。預計到2035年,我國將全面實現工業化,如果從改革開放之初算起,我國全面實現工業化的時間不足60年。同時,我國各地區還處于工業化的不同階段。需要針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工業現代化水平不高、制造業大而不強等挑戰,下大力氣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遲福林認為,從進入工業化后期的結構轉型基本趨勢來看,我國以服務業為主導的三次產業結構已經形成,生產性服務業占比逐步上升,服務業與制造業進一步融合。同時,我國研發強度不斷增強,服務型消費升級的趨勢未變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到2030年將逐步穩定,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到2050年將超過50%,到2025年服務貿易規模將超過1萬億美元。
他指出,服務型經濟發展蘊藏結構性潛能。群眾日益快速增長的服務需求,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動力,由此蘊藏著結構性增長潛能。預計到2025年,我國將開始進入服務型消費社會,帶來巨大的新增市場,為投資創造新的空間。在綠色型經濟發展方面,將實現“雙碳”目標潛在投資需求轉化成現實投資,將使經濟年均增長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
遲福林認為,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重點是推動產業結構、科技結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能源結構、貿易結構等轉型升級,以贏得發展主動。要以結構性改革推動結構轉型的突破。
他表示,從實踐看,結構轉型需要穩定并增強發展預期、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都直接依賴于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從結構轉型的具體任務來看,實現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以自主創新為導向的科技結構轉型與綠色低碳的能源結構轉型,不僅需要更加靈活的投資與開放政策,更需要深化科技、投資體制改革。當前,以結構轉型為主線的結構性改革仍然面臨著多方面的重大任務。
遲福林同時提出,要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要著力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以主動開放釋放14億人大市場潛力,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構建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服務業市場開放與服務貿易發展直接融合的背景下,加快打破服務業領域的市場壟斷與行政壟斷,推進服務業領域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快制定并實行全國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減少和降低“邊境后”壁壘;提升服務監管的國際化水平;以海南自由貿易港等為依托,著力打造服務貿易開放新高地,為我國加入CPTPP提供壓力測試。
要以制度型開放推進制度性變革。關鍵是建立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核心是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要贏得國際合作競爭與全球治理的主動。務實推進RCEP進程,加快RCEP條款落地實施,發揮中國在推動以東盟為主導的RCEP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為重點積極參與全球經貿規則制定,加快構建我國數字貿易規則方案,制定數字貿易規則設計工作計劃、實現路徑和時間表,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推動各規則模塊有序構建。在廣泛協商、凝聚共識基礎上改革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堅持共商共建共享,使更多的國家、地區和群體能夠參與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并公平分享紅利,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