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與新走向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疫情防控、地緣沖突、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等問題加劇了世界局勢的動蕩,大國間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競合呈現新趨勢。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原始創新為基礎和支撐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顛覆性創新,正在不斷擴展新領域、開辟新賽道,成為大國博弈的戰略制高點,而人才是競爭力的核心。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加速科研范式變革,根本性重塑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以上這些都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特別對科技領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
我國高等教育不僅要致力于滿足當前我國關鍵領域急需人才培養的需求,還必須前瞻布局、系統謀劃,培養能夠引領科技強國建設的未來科技領軍人才和大批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為此,需要研判未來人才培養的新走向,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未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與新走向
未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巨變,復雜性、波動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并存,人類面臨的復雜共性難題亟待解決。大國博弈要求產出更多原創性、顛覆性和突破性的創新成果,并快速轉化為產業優勢。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度交互、加速演進,科學研究和創新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學科交叉融合趨勢,創新鏈大幅縮短,大規模、大尺度的前沿性科學研究和技術突破需要跨學科、跨組織、跨行業、跨地域的分工與合作。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在加速科研范式的變革。這些都對未來創新創業人才在理想信念和精神品質、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數字素養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理想信念和精神品質方面,未來創新創業人才需要具備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使命感,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國際視野和全球勝任力。研究問題的復雜性和科學探索的不確定性,則需要創新創業人才具備自信心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鑒于全面發展是創新創業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人文素養、對美的鑒賞力、健康的體格等都是賦能人才創新創造能力的品質。
在跨學科知識與思維能力方面,未來創新創業人才不僅要掌握精深的單一學科知識,還要具備交叉融合的知識視野,熟悉多學科研究的范式和語言,具備理實結合的能力,能夠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原始創新需要創新創業人才擁有好奇心、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善于跳出認知框架,大膽假設,在享受發現事物奧秘的樂趣中成長為創新者。
在數字素養方面,未來創新創業人才要能夠快速適應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給人類生產、生活以及學習、科研帶來的顛覆性變革,以新范式探索科學規律。對于科技領軍人才而言,還特別需要戰略思維、系統性思維、決策判斷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領導力,以及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
面對新時代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高等教育急需在深入研究未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創新培養模式和培養組織體系,加快數字化轉型,深化“五育并舉”,促進“三全育人”。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新走向
針對新時代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世界范圍內高等教育紛紛改革,呈現出一些共性的新走向。
單一學科人才培養途徑正在向多學科交叉會聚轉變。學科專業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新時代,學科分化與學科綜合并進,高等教育變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日益緊密。為培養未來創新創業人才,需要統籌基礎學科、應用學科、新興交叉學科,促進學科會聚。因此,要調整大學傳統的直線型、分科式組織結構,以虛實結合的矩陣式、網絡式組織形式,實現學科專業的集群式發展。
條塊分割的人才培養過程正在向貫通融合轉變。人才培養過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圍繞未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國際高等教育界開始著眼于貫通培養階段,從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堂教學、科研訓練、實習實訓、質量保障等方面,進行系統布局和頂層設計。
教-科-產封閉割裂正在向多主體開放協同轉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需要依托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當前,科學研究從原始創新到產業應用的創新鏈大幅縮短,從產業發展中凝練重要科學問題的研究路徑愈發重要。這就要求打破教-科-產封閉割裂的局面,構建開放共享、多方協同的育人體系,深化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形成課程教學、科研實踐、實習實訓有機銜接的培養體系,著力培養創新創業能力。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正在向數字化賦能轉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傳統的教與學的內容與方式帶來了挑戰,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推動未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重要力量。而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行動中,教師是教育和數字技術之間“雙向依附”的橋梁及關鍵環節,這就要求高校賦能教師,使其具備適應教育數字化轉型所必備的核心能力。
國科大科教融合培養未來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探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明“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一大批基礎學科拔尖人才、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工程應用型人才。這些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與成長,固然其自身因素起著關鍵作用,而一流的科研條件、良好的創新環境,以及名師引導等外部因素是促進其成長發展的重要條件?。依托中國科學院的大任務、大平臺、大團隊,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在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7]。未來,國科大將進一步深入探究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規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組織體系,培養能夠引領?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未來科技領軍人才和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分類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國科大將面向未來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人才需求,聚焦“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目標,按照不同類型科技人才的培養規律和要求,探索新型舉國體制下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模式。國科大將依托重大任務集聚資源,通過系統化的科教融合體制機制設計,將大任務、大平臺、大團隊的有組織科研優勢高效轉化為高層次人才培養優勢,使得未來科技領軍人才在跨學科、跨組織、跨區域的大規模創新創業活動中不斷涌現,助力其中的精銳在“大兵團作戰”模式重大任務攻關過程中脫穎而出,成長為戰略科學家。
促進學科會聚,按照“人才序列”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傳承發揚中國科學院“以任務帶學科”的傳統,以重大任務為牽引,通過前沿技術預測和任務分析,構建“雙碳”、深空深海探測、航空宇航、新材料、新能源、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領域的人才培養序列。以堅實的基礎研究為支撐,建立跨學科、跨行業、跨組織多主體協商共治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教育治理體系,統籌規劃和落實不同培養序列的人才培養方案、評價體系、支撐條件和協同機制。
推進產教融合,在重大項目中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項目制是卓越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在導師組的共同指導下,學生“在做中學”,通過理實結合,強化工程技術能力。同時,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如選修課程、輔修學位和證書項目等,支持學生結合自身興趣和能力,個性化擴展知識領域,培育可遷移能力,提升綜合素質。提高面向行業企業需求培養人才的精準性,克服項目制培養可能存在的約束性因素,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貫通不同學段,完善人才長周期、個性化培養。一方面,打通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壁壘,擴寬將國科大豐富科教資源向中小學延伸的渠道,向中小學師生開放實驗室,舉辦暑期學校,鼓勵教師和研究生參與中小學科學教育;同時,利用認知科學、心理學等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甄別、遴選和培養具有天賦和強烈內在動力的中學生。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國科大科教資源豐富、導師隊伍龐大的優勢,實現“本科生—博士研究生—特別研究助理”貫通式培養。在建設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的同時,注重推進深度國際化,發展在地國際化,健全柔性引才機制,營造多元開放的教育生態。構建穩定支持和激勵機制,提供寬松科研環境,完善評價體系,不埋沒“奇才”“偏才”“怪才”,促進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早培養,使其在持續高水平創新實踐中成長為未來科技領軍人才。
構建新型“師徒制”,實施優秀學生科研基金計劃。設立面向研究生的科研基金,有效選拔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研究生科研基金計劃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科學問題,申報基于自己科研設想的研究課題,激發拔尖創新人才的內生創新動力和科研潛力。通過同行評議,為有突出創新前景的課題提供科研資金,并為獲得資助者匹配導師團隊,提供政策支持。基金支持力度要對有天賦的學生形成足夠的吸引力,且賦予學生較大的資金支配自主權。
探索新型育人組織模式,構建科教融合育人共同體
國科大將傳承中國科學院以重大任務為牽引,建制化進行科研攻關和人才培養的傳統和優勢,依托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平臺,以多學科、多機構整合優勢匯聚和培養未來科技領軍人才。
依托實體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科教融合育人共同體。國科大將依托國家科學中心及其他重大平臺,設立同構的科教融合育人共同體,進一步促進學科交叉、師資隊伍融合及培養模式創新,深入探索在高水平創新創業實踐中培養科技領軍人才的新模式。以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物質科學中心為例,其匯聚了物理學、化學、核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多個相關學科,聚集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多個研究所。國科大將探索依托該物質科學中心建設物質科學育人共同體,建立新型的教育治理體系,設立招生、教學、學位初審和學生事務管理等專門委員會,整合參與各方科教融合資源,構建統一高效的運行機制,形成以物質科學領域重大科研任務為基礎的跨學科人才培養組織模式和人才培養序列。
建立學科聯盟,打造虛擬科教融合育人共同體。瞄準重大共性科學問題和特定領域人才需求,聯合領域內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聚合分散在各地、各行業、各機構的資源,構建虛擬平臺,以有組織科研推動跨地域、跨單位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以行星科學為例,2019?年,國科大作為發起和牽頭單位,聯合國內?27?家高校,成立了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致力于解決中國行星科學人才培養、科學前沿研究和發展戰略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未來,國科大將進一步匯聚各方的平臺和資源,以深空探測等重大任務為人才培養單元,在有組織協同攻關中培養未來科技領軍人才,造就未來戰略科學家。
整合社會資源,推進深度產教融合。國科大將瞄準國家產業安全重大急需,凝聚多方力量,深化產教融合,著力培養能夠擔綱領銜復雜工程的創新創業人才和能夠推動產業變革的科技創業人才。圍繞國家核心領域核心技術攻關,與科技領軍企業建立專項產學研一體化集成平臺,探索多主體產教協同育人新模式,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的深度整合。與行業頭部企業聯合制定“訂單式”培養方案,大力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實現卓越工程人才個性化定制的批量化生產。
深入開展課程教學改革,有力支撐學生全面發展
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國科大將堅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不斷探索課程體系改革,高質量開展教材建設,推動教學方式手段多樣化,打破時間與空間界限,營造全時空育人生態體系,有力支撐未來創新創業人才能力素質培養。
深化課程改革,打造“五育并舉”課程體系。長期以來,國科大以滿足學生跨學院、跨學科、按需選課為導向,構建起了以專業核心課、普及課、研討課和科學前沿講座為主體,高級強化課、暑期系列講座為補充的課程體系。面向未來,國科大將在課程內容與形式上進行改革創新,打造“五育并舉”課程體系。加強研究生與本科生高年級課程的銜接,探索制定多元化課程方案,打破學期限制,實現個性化精準施教。強化德育課程價值引領作用,加強體育課程建設,提升優秀文化傳承發展、藝術審美和經典教育公共課的質量,將創新性勞動與專業課、創新創業課融合。
著力開展“教育新基建”,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高質量推進智慧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各類數字化教學場景資源建設,打造融媒體平臺,打破時空局限,營造隨時隨地可學的學習環境。提升教師應用新教育技術開展教學的能力,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統籌利用多方科教資源,實現遠程異地同步課堂及優質課程資源共享,提供豐富多樣數字科教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堅持下大力氣抓好教材建設,國科大多本教材被多所大學選為課程主要教材,并獲多項獎勵。例如,《冰凍圈科學概論》獲首屆全國優秀教材特等獎。未來,國科大將健全校、院兩級教材建設的研究基地,以國家核心教材、基礎學科經典教材、交叉和新興學科特色教材、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形態教材建設為著力點,嚴把教材政治關和學術關,形成以高水平研究生系列教材為主,多學科、多品種的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
完善“大思政”工作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
為了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國科大將深入推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學生理想信念之基。
健全“大思政”工作體制機制。在中國科學院黨組的統一領導下,國科大切實發揮黨委領導和學生黨組織、學生黨員的作用,不斷加強覆蓋集中教學和科研訓練過程的“大思政”育人體系建設,健全評價體系,配強專職輔導員和兼職思政工作隊伍,強化科研思政體系建設,形成職責明晰、有效銜接的高校-研究所“大思政”閉環工作體系。與此同時,注重統籌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力。整合思政課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材體系,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制定課程思政實施方案,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將課程思政建設融入課堂教學建設的全過程。
高質量開展“大校園”文化建設。不斷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有效路徑。強化校所團學協調聯動,加強文體活動平臺和載體建設,打造跨組織、跨地域的學術交流和文體活動品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與研究所共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依托導師和科研團隊開展多樣化科研勞動實踐。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課程及講座,發揮“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等文化建設主陣地作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兩彈一星”精神、科學家精神,強化學校創新文化建設,培育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不斷增強師生的文化自信。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夯實人才培養基礎
國科大將聚焦人才培養需要,面向全球集聚高水平師資,完善教師發展體系,健全人才評價激勵體系,打造“經師”與“人師”相統一的新時代教師隊伍,為強化未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多措并舉匯聚一流師資力量。面向全球廣泛吸引全球頂尖科學家和拔尖青年人才,集聚科教融合、校企融合、專兼結合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加大特別研究助理制度的實施力度,推動博士后和專職科研隊伍成為集聚、培養和選拔青年人才的重要渠道,實現“質”與“量”雙提升,蓄好人才隊伍的“源頭活水”。完善柔性引才機制,大力推動流動人才隊伍與師資隊伍建設緊密銜接。
完善“全周期、全覆蓋、分類分層次、個性化”教師發展體系。健全專任教師崗位動態調整和導師遴選聘任制度機制。健全教師發展體系,實施系列人才培育計劃,推進青年教師成長顧問制度,加快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立結構合理、世界一流的師資隊伍。促進教師對人才培養規律的研究,增強導師培訓的系統性和實效性,開設名師培育項目,強化立德樹人意識,提升教學與指導水平。
健全人才評價激勵與服務保障體系。突出立德樹人成效,建立多維評價體系,深化分類評價,綜合考慮教師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的實績、貢獻和學術影響,同時把教學質量、教材編撰、教育研究、人才培養成效等作為重要指標。優化資源配置,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探索建立“教學為主型”教師的評聘體系。大力解決引進人才的科研平臺建設,采取多種措施解決人才后顧之憂,使人才能夠潛心科研、精心育人。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對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國科大將深入研究科技領軍人才和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成長規律和培養模式,繼續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依托中國科學院雄厚的科研實力和特色鮮明的科教融合辦學體制,通過多元主體協同共建,不斷探索將國家一流科研平臺、一流人才隊伍、一流科研成果等科研資源高效轉化為教育資源的新路徑和新模式,促進教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加速人才匯聚,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的未來科技領軍人才和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建設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和獨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作者:王艷芬、劉繼安、吳岳良、肖作敏、苗建明、楊國強、李浩然、徐中平、牛曉莉、董紀昌、金德鵬、黃輝、林曉,中國科學院大學;編審:楊柳春,《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