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重構新型全球化的中國方案
作者: 董珊珊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人才計劃”在讀博士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當前,全球化的發展走向關乎人類命運向何處走的問題,全球化處于重塑和再造的歷史十字路口,未來只有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才能拓展全球化的普遍福利和可持續發展空間,而“贏者通吃”的斷裂、失衡、不公正的利益分配結構則會抑制和壓縮良性可持續全球化的發展空間。所以,公平公正、包容共享、普惠均衡的全球化發展模式既是經濟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和必由之路,同時也是世界整體性危機和全球經濟長期低速增長和衰退環境下做大世界經濟紅利的蛋糕、挖掘持久潛力的可行性國際經濟合作方案。
新型全球化的特征是公平公正、包容共享、普惠均衡、文化與發展模式道路共存共榮、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修復的國際合作、市場和政府兩手并用的國內和全球治理模式。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一帶一路”倡議有不設門檻的包容型伙伴關系、包容各種區域構層級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構架、開放型的互聯互通網絡、激活歐亞大陸腹地發展活力的普惠共享區域合作實踐,通過產能合作、投資貿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增強沿線發展中國家工業化能力,融入全球新型產業鏈分工體系、市場網絡和區域合作網絡,改善上一輪以資本利潤增值和跨國公司全球擴張為主導的超級全球化造成的失衡斷裂格局,為再造調整后的新一輪全球化的潛在動力和利益相關者——新興發展中國家和廣大的欠發達國家賦能,實現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指引的公平普惠均衡共享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立足于并尊重共建國家各種文明與社會制度包容互鑒、和合共生、共存共榮,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生超越文明分歧,透過多樣性文明國度的互利共贏合作為彌合全球治理赤字集聚力量,為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和區域公共產品添磚加瓦,以文明多樣性共有、共在、共生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同時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雙重效力,既發揮國有企業和國有融資機構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的作用,同時帶動民間資本和私營力量參與投資貿易聯通項目,還將通過大型數字平臺經濟融合放大共建國家小微企業和個人融入新型全球化浪潮的力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力量的同時,確保政府在構筑國內治理基礎和民生社會保障網絡領域的糾偏作用。
“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東西開放雙向互濟的聯通開放走廊和投資貿易網絡,將此前全球化體系中“邊緣地帶”國家和利益受損地區聯通融合進全球生產分工體系中,增進其參與多元多層全球治理體系的國家能力,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全球治理體系民主化變革和公平普惠共享的新型全球化的浮現。
全球化正處于收縮、調試和再造的十字路口。全球化的互聯互通狀態將極大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多元主體間命運、權利和責任關聯度。發展中國家對公平合理的發展權的訴求和繼續融入全球生產分工體系、提升全球化紅利的渴望,將成為推動新一輪全球化調整再造的融合性動力。“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推動新型全球化健康發展的方案和實踐探索,有助于推動全球化進程向更加公平包容普惠共享的方向演進。
“一帶一路”對新型全球化建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一帶一路”為長期處于“邊緣地帶”的全球化“洼地”提供了聯通網絡和發展機遇,助其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和貿易市場網絡,從而提升全球化收益和實現現代化,助力新型國際關系和公平正義包容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浮現;“一帶一路”為包容性增長創造了區域合作新模式,共建包容性非排他性區域合作平臺和機制以及與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逐步構建體現發展中國家發展訴求的多邊主義經貿規則和多邊合作理念,為發展中國家深度參與和融入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創造公平包容的制度環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網絡延續了中國全球化發展模式所擅長的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并用的協同治理功效,強調政府在糾偏資本主導的全球化失衡、有效保護社會受損階層為可持續全球化提供政治支撐方面的合理引導作用;“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帶動相關國家多元文明和本土敘事在多元主體共治的全球治理時代的群體性復興,通過多樣性文明的交流碰撞和包容互鑒培育合作信任和身份認同,攜手為地區繁榮、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