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聚焦海洋合作,共筑藍色家園
劉蘭芬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海洋戰略研究所海洋合作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海洋合作專題論壇于10月18日下午在北京舉行。此次海洋合作專題論壇以“共促藍色合作 共奏絲路海韻”為主題。這是在高峰論壇框架下首次舉辦以海洋合作為主題的專題論壇,充分體現了中國對于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海洋合作的高度重視。
重任千鈞,全球海洋面臨多重挑戰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71%的面積,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和資源需求的增加,海洋生態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
一是過度捕撈。海洋資源是許多人的主要食物來源和生計基礎,特別是在沿海地區。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報道,過度捕撈已成為威脅海洋野生動物和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最顯著因素。過度捕撈一方面導致了海洋物種數量的減少,許多商業魚類資源正面臨著枯竭的風險,另一方面導致了食物鏈的斷裂,使一些物種滅絕,甚至可能使整個生態系統崩潰。
二是海洋污染。塑料、原油、放射性物質等污染物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海洋生態系統。每年數百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隨著這些塑料垃圾的擴散,目前,全球海洋已經出現五大恐怖的“垃圾帶”。大量研究表明,微塑料會隨著洋流被沖到世界各處。而微塑料被浮游動物攝入后,會在較大的海洋動物體內積聚。此外,石油泄漏、重金屬污染等也對海洋生態造成極大的破壞。日本執意將核污染水排海,讓海洋環境治理舊憂未解又添新愁。
三是氣候變化。海洋作為地球表面的最大碳匯之一,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然而,正是生活中過度的碳排放和全球變暖,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深刻變化。未來的海洋增溫和酸化將會更嚴重,對珊瑚礁、海洋食物鏈、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此外,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南極和格陵蘭的冰川融化,進而導致海平面上升,給低洼的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帶來嚴重的海岸侵蝕和洪水風險。
海洋是一個全球性的共享資源,需要各國共同努力來保護。共同享有海洋資源、共同發展海洋經濟、共同增進海洋福祉,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
征程萬里,共筑藍色家園
此次論壇上,中國發布了“一帶一路”藍色合作成果清單和“一帶一路”藍色合作倡議,呼吁各方采取一致行動,基于開放共贏、綠色有序、創新驅動、對話協商等海洋合作理念,共同保護和科學利用海洋,共享藍色成果,共建藍色家園。
首先,鑄造可持續發展的“藍色引擎”,推動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所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相契合,是中國為世界范圍內藍色經濟發展提供的優質公共產品。中國將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為指引,與各方攜手并進,健全對話合作機制,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深化海洋產業科技合作,積極發揮藍色經濟在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蘇與綠色增長中的作用。
其次,加強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深化海洋科學技術與合作,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海洋十年”行動,共建海洋科技合作平臺,通過國際合作,共享信息、制定共同行動計劃和政策,共同應對過度捕撈、海洋污染和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中國實施可持續的漁業管理政策,通過設定合理的捕撈限額、保護關鍵棲息地、實施漁業法規等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積極探索建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提高生態的預警能力,加強海岸線修復,開展海洋生態保育,打造更加綠色環保的海洋生態環境。
再次,構建“藍色伙伴關系”,不斷擴大“藍色朋友圈”。以“藍色伙伴關系”為構筑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細胞,與盡可能多的國家打造全方位、多層次、最廣泛的“藍色伙伴關系”,務實推進海洋合作。10年來,中國與有關國家共同努力,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海洋基礎能力建設,推動海底關鍵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海上互聯互通水平,推動全球范圍內形成高水平、深層次的海洋合作,惠及共建國家,彰顯了人類社會對海洋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編審:唐華 高霈寧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