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產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游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發展門戶網> 本網獨家>

深化“四鏈融合”視角下的新型教育新使命新挑戰

2024-11-08 15:06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建設深圳理工大學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當前,新一代顛覆性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科學研究不斷突破人類的認知邊界,國際科技競爭和人才爭奪日趨激烈。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研機構和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相對平行的兩條路徑,科研機構更專注于科學研究,大學主要側重于教學和人才培養,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兩者之間的融合與互動變得越來越重要。在20世紀末,隨著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浪潮興起,以教育、科技和人才為代表的綜合國力競爭尤為激烈,迫切需要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國家先后通過“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等計劃的實施,不斷對大學注入科技創新要素,推動大學從傳統的教學型學校向研究型大學轉型,逐漸形成了教學與科研并重的局面;與此同時,我國的科研機構也在經歷著從相對單一學科向綜合學科發展的轉變。

在新時期,黨的二十大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布局統籌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專章進行集中闡釋、系統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又將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新理念的提出,既為國家構建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指明了新的方向,也為沿海城市以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提供了新機遇,特別是深圳光明科學城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其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使命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新理念高度契合,就自然而然地要求將大學、科研機構、設施平臺等創新資源緊密結合,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合力之勢推進光明科學城建設。深圳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深圳理工”)正是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應運而生的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其肩負著國家探索推進高等教育深化綜合改革試驗田的使命與責任。

在推動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以下簡稱“四鏈”)深度融合發展背景下,基于新理念、新方向、新方法、新條件而建設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國內相繼出現。優化教育鏈是基礎,激活創新鏈是核心,建強人才鏈是關鍵,服務產業鏈是落腳點,把“科教融匯、產教融合”作為新型研究型大學辦學治校的一大特色,深刻地勾勒出了教育、科技、人才、產業四者間相互依存、協同發展的組織架構。本文以深圳理工的辦學實踐為案例,探索在深化“四鏈融合”視角下,如何通過“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等領域快速沖擊世界一流,為服務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教育強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新時期新大學面臨著新使命新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民群眾對追求高水平知識的學習深造和科學研究有了新期待,同時國家對大學開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培育也有了新要求。當前,新大學建設既要充分把握新一輪科技變革、產業變革帶來的戰略機遇,也要處理好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問題,重點解決好重塑現代大學精神、改革內部治理結構、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等挑戰,努力嘗試回答“錢學森之問”,以解決“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的問題。

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是國家和人民群眾所需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均賦予了廣東和深圳重大歷史使命,并且深圳正在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在深圳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既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需要,也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優化廣東省、深圳市高等教育布局的需要,同時也是應對嚴峻復雜國際形勢,提升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能力的需要。

當前,在去全球化、大國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建設本土一流大學更為緊迫。我國瞄準世界科學前沿建設一流大學的努力已取得一定成績,但與世界頂級名校仍有較大差距。以學科交叉探索顛覆性創新,以新興學科帶動未來產業,建設世界一流的理工科研究型大學是各個國家努力的方向。因此,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兼具國際科技競爭力及產業滲透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需要,也是時代需要。另外,世界一流灣區的發展離不開高水平大學的支撐。灣區城市群在當今已經成為全球城市群發展表現最重要的一種經濟形態,全球超60%的經濟總量都集聚在沿海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在2023年經濟總量分別為13.57萬億元、3.46萬億元,在全國占比分別為10.76%、2.74%,且廣東省經濟總量連續35年居全國之首,但其高等學校數量與經濟社會發展定位不太相稱。2024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共2 868所,其中大灣區內地城市共165所、深圳10所,在全國占比分別為5.75%、0.35%,遠低于其在經濟領域的全國占比。因此,在深圳“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不僅是響應國家發展戰略、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然之舉,也是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和先行示范區的戰略選擇。

目前,中國仍是全球出國留學人數最多的國家,且留學專業選擇以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領域為主流,從2023年美國、英國等國對中國學生簽發的留學簽證數量來看,中國學生的海外留學需求仍然旺盛。然而,當前美國仍在高科技領域繼續實施“高墻小院”的封堵圍截,將國內多所高校納入制裁名單,在STEM領域限制中國學生和人才赴美留學深造和學術交流,不僅影響了中美兩國之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而且限制了人民群眾對國外一流高水平大學的有效需求,所以高水平快速建設屬于自己的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學成為了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

新形勢下需要新型研究型大學迎接科技革命新挑戰

當前,我國創新需求逐步由增量式創新變為顛覆性創新,創新路徑正在從產學研向研學產轉換。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區域性,在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四個有機融合”,即:學校發展與國家戰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有機融合的辦學定位,具有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有機融合的創新生態文化,知識傳授、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者有機融合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國國情與國內外一流研究型大學成功辦學經驗有機融合的治理與創新模式。2024年3月,教育部明確了新型研究型大學設置實施辦法,及其定位與優勢,即堅持“四個面向”,具有辦學起點高、研究型、對外開放程度高、小而精的特點,具備在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等領域快速沖擊世界一流的能力,這就要求深圳理工作為新型研究型大學應當擔負起發現新知識、應用新知識、培養新人才、創造新產業、迎接新挑戰的使命和責任。

因地制宜繼承發展國際先進辦學觀念

新型研究型大學起源于德國的洪堡大學理念,并在美國得到了成熟和完善,該理念從根本上奠定了近現代大學的思想話語體系和制度基礎,在大學職能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模式等方面創新探索,均展現出了深遠而實際的指導意義;同時,新型研究型大學學習借鑒了以麻省理工學院(MIT)為代表的美國大學的辦學模式,MIT在繼承洪堡大學理念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跨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深度合作和國際化的發展模式。

因此,在“四鏈融合”視角下,因地制宜繼承發展國際先進辦學觀念既是深圳理工快速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努力方向,也是我國探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積極嘗試。深圳理工充分學習借鑒國外世界一流大學的先進辦學模式,結合我國實際,探索形成了以“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為核心的辦學理念,為推進“四鏈”深度融合,將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平臺、孵化器、產業園、基金作為重要基礎,“六位一體”建設專業學院,并通過建設“樓上創新、樓下創業”綜合體、聯合龍頭企業成立創新研究機構等形式,培養一流的實戰型拔尖創新人才、協同攻關關鍵共性“卡脖子”技術、加速前沿技術產業化。

以一流的人才支撐一流的大學建設

大學作為一個匯聚思想、追求真理、培養人才和科技創新的高地,其之大關鍵在于大師,高層次人才師資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大學建設發展的高度和層次。因此,引進和用好一流的師資人才變得尤為重要,需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引進策略,同時又要為其提供良好的國際化工作環境。

面向全球一流大學引聚一流的資深教授

從全球范圍內看,世界一流大學在發展過程中,都無一例外地將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置于核心地位。從全球一流大學引進的資深教授,他們不僅秉持著先進的教育理念,還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并在學術領域有著深厚造詣。深圳理工在面向全球一流大學引聚一流的資深教授上已取得初步成效,現已集聚了一支以海外高層次人才為主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人才師資超70%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擁有海內外院士14人、國家級人才88人,長聘教師中有41人在海外獲得終身教職,3位外國專家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資深教授的加入,使得國際上一些成熟的教育理念精華和先進經驗做法得以在深圳理工傳承與發展,為深圳理工快速與國際接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打造充滿活力的國際化青年教師隊伍

青年人才一般都具有探索興趣濃厚、求知欲飽滿、條條框框約束少、身體素質好的特點,對新事物、新問題感知更加敏銳,更容易走在認知人類知識邊界的科學前沿。深圳理工在打造國際化青年教師隊伍上,注重把握“國際化”和“年輕化”兩個關鍵維度,著力引進那些出生于國內、在國外一流大學擁有留學經歷的青年人才,旨在實現國際先進教育理念的吸收與結合本土的創新發展,這一舉措不僅為深圳理工注入了新鮮的國際化血液,也為學校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F學校面向全球引聚的人才師資隊伍中,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有210人,占比達75%;引進的90后青年科學家趙佳偉教授,世界首次發現了白血病全新遺傳致病因子,相關成果于2024年初發表在Cell。

建立與一流科研機構緊密合作的人力資源體系

當前,依托高水平科研機構舉辦研究型大學已成為世界各國快速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新趨勢,如美國MIT和林肯實驗室、芝加哥大學和費米實驗室等。深圳理工在人力資源體系建設上,參照美國國家實驗室與大學雙聘合作模式,通過人才“雙聘”制度,建立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緊密合作的人力資源體系,這一體系主要包括教研崗、教學崗、科研崗及輔導師崗四大序列,旨在實現科教合作、優勢互補、相互賦能,推動教育、科研與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教研崗負責結合科研前沿動態,開展教學活動,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教學崗專注于基礎教學和人才培養,確保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科研崗側重依托高水平科研機構,開展前沿科學研究,推動學科發展和科技創新;輔導師崗主要負責為學生提供學習和生活指導,提供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幫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為國際化人才構建開放包容創新的工作環境

深圳理工在國際化人才師資管理服務上,針對中西文化不同、管理制度差異等水土不服的挑戰,著力在人事管理、考核評價、財權事權等方面進行探索改革,旨在構建符合國際化標準的生態環境。

探索符合國際化的“預聘、長聘+考核”制度。深圳理工提倡長周期、多維度、過程化的人才評價,把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產權應用、創新平臺貢獻度、社會認可度等方面納入人才考核評價體系,評價結果作為崗位聘任和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據。將教師崗位分為教研崗、教學崗、科研崗及輔導師崗4類,根據崗位的不同性質設置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例如,對教研崗實行預聘-長聘制,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回歸設立預聘-長聘制的初衷,不將制度作為淘汰教師的一種手段,而是讓制度給予教師更多工作空間,減輕其考核壓力。具體為,在預聘階段給予青年教師成長進步的保護期,長聘階段則更加注重長期貢獻和發展潛力。從助理教授晉升到正教授之前,實行預聘制度,即聘用期6年內,每年1次“小考核”,6年1次“大考核”,并把每年的“小考核”作為大考核的參考依據,最后將6年“大考核”成績作為長期續聘的重要依據,與美國大學“終身制軌道”和“非升即走”制度相比,表現出更為明顯的激發和釋放科技人才紅利的比較優勢。

實行鼓勵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的薪酬體系。為統籌考慮推進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實現“四鏈融合”,建立了學術、科研和轉化并用的生態文化,在考核晉升上把專利轉化、孵化企業、承擔企業橫向項目等指標作為重要評價要素。對教師每年僅發放9個月工資,鼓勵教師利用寒暑假“自由”行動,有3個月的時間與企業開展合作。對教師從企業獲得的經費進行“高看一眼、厚愛三分”,且轉化收益中個人分配占比可以達到70%。這種轉化生態氛圍將激勵教師自覺圍繞科技創新“從0到1”“從1到10”貫通下去,實現“頂天創新、立地孵化”,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采用符合國際標準的人才引進與評估機制。在高層次人才引進上,秉承“全球攬才、人才強?!钡陌l展理念,為確保評估的公正性和國際性,深圳理工遵循國際標準,采用國際評價體系,要求候選人提交包括推薦信等材料,并且需在評審流程中經過國內外評委專家評審,邀請若干位跟此人在相同或相近領域的專家對其研究工作加以評判,對候選人的工作能力、學術水平、科研能力、產業貢獻、榮譽獎項、國際影響力及未來發展潛力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估,不僅關注候選人的當前成就,更注重其未來的發展潛力和對學校整體的貢獻。

允許各二級學院享有相對獨立的用人和財務自主權。為了進一步增強各二級學院的自主性和靈活性,深圳理工賦予各學院院長相對獨立的用人與財務自主權,允許各學院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和學科特點,制定更加靈活和高效的人事和財務管理制度。學校將崗位設置權、公開招聘權、薪酬分配權及人員調配權等下放至各學院,各學院可以根據自身學科發展和教學科研的實際需要,自主招聘和引進優秀人才,靈活設置崗位,制定薪酬標準等。在財務管理方面,各學院可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合理的預算和財務計劃,自主管理和使用經費,以支持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及改善辦學條件等多方面的發展。

建立獨立的書院輔導師崗位級別晉升管理體系。學校書院輔導師原則上實行合同制聘用,由低到高設置見習輔導師、初級輔導師、中級輔導師、高級輔導師和特級輔導師5個崗位,其定級、晉級、晉崗一般采取個人申請、書院輔導師級別評定委員會審議、學校校長批準的方式進行,確保對輔導師評價全面、客觀、公正。通過設置5個崗位級別,為書院輔導師提供了清晰、有序的職業發展路徑,既可讓輔導師感受到學校對其職業發展的重視和支持,同時也有助于輔導師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為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輔導水平投入更多精力。

選一個方向、建一個學院、成一流學科、強一片產業

深圳理工在探索實踐“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辦學路徑上,堅持選一個方向、建一個學院就要成一流學科、強一片產業,學科建設重在優勢特色、不求全但求強,著力在交叉細分方向上集聚拳頭力量,開展建制化的科學研究,在針尖前沿領域積聚力量參與國際競爭。

開展建制化科學研究

大學開展目標驅動式的建制化科學研究是當前高等教育和科研領域的重要趨勢。深圳理工天然自帶中國科學院開展建制化科學研究的優良傳統,目前首批設立的7個專業學院,學科方向均聚焦于前沿科技領域,目標就是要探索人類認知邊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開展目標驅動式的建制化科學研究,即建立穩定的科研資源投入機制,明確科研目標,組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建制化科研團隊,確??蒲许椖抗リP的長期穩定性,避免事隨人走、因人定事,防止人員變動而導致科研項目中斷或者改變方向。例如,深圳理工合成生物學院致力于通過理性設計和創建新生物系統,探索生命機制,催生下一代生物技術;另外在生命健康、腦科學、碳中和、糧食安全、算力微電子、先進材料等前沿領域,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均明確了科研目標和方向,旨在服務于國家在相關領域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無理無工、學科交叉建專業

在當前科學與技術大爆發的階段,學科交叉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在合成生物、算力微電子、腦科學等領域國際間的競爭角逐尤為激烈,交叉領域的突破不僅關系基礎學科的進步,更直接影響到未來產業的技術發展路徑。長期以來,我國理工類院校的學科設置主要遵循傳統學科的劃分,導致在交叉學科領域存在空白,難以滿足國家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傳統大學由于自身發展慣性及歷史沉淀,在面對快速變化的產業環境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在我國正處于從工業化后期向創新驅動發展新階段轉型的關鍵時期,學科交叉布局前沿學科,對于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

深圳理工作為一所理工性質的大學,基于時代挑戰與需求、打破學科壁壘、促進融合創新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選擇不單獨設置理學院(部)和工學院(部),而是采取學科交叉建專業的方式,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和壁壘,推進理與工的融合交叉,旨在培養具有跨學科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另外,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科交叉建專業,深圳理工圖書館陳列方式與傳統圖書館不同,而是采取“一架雙科”,把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書放到同一書架上,有助于老師和學生徜徉其間時,腦海中可以閃出更多創新的火花;在教師辦公點位設置上,不給各學院設固定的辦公大樓,而是按照模塊由25位老師組成一個教學科研單元,配備相應的實驗室、辦公室、會議室,實現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老師可以交叉組合;在學生宿舍安排上,采取不同專業的學生交叉居住,實現同一間宿舍里有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讓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交流碰撞思想。

構建科教產貫通融合的創新生態

隨著科技革命的加速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之間的內在聯系日益緊密,“四鏈融合”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塑造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平倘趨R、產教融合作為實現“四鏈融合”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四鏈融合”則是科教融匯和產教融合的高級形態和最終目標。深圳理工依托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的人才、科研、產業等資源基礎孕育建設,從開始籌備建設就自帶內生驅動“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天然基因。

“科教融匯”方面。深圳理工與深圳先進院開展“院?!笨平毯献鳎钲谙冗M院可充分依托深圳理工作為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政策、人才、學生及后勤配套等方面所具有的資源優勢,著力聚集一流人才隊伍和科研力量,重點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產出一流創新成果,實現科教協同創新。深圳理工充分依托深圳先進院一流的科教優勢資源,進行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努力做強一流學科、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實現科教協同育人。在科學研究上,雙方可共同或各自獨立申請國家、省部、地市級各類科研平臺、載體建設,在約定主持單位、論文署名、經費分配和成果歸屬等事宜的基礎上合作承擔重大科研任務;在科教育人上,深圳先進院通過聯合培養等形式,借助深圳理工的學生資源補充科研力量,在開展“有故事”的教學和“有價值”的科研過程中,共同培養實戰型拔尖創新人才。

“產教融合”方面?!八奈灰惑w”協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和產業,學科設置充分考慮產業需求、科研攻關全面對接企業需求,把產業鏈對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提出的新要求作為布局新方向的動力,產業鏈上缺什么就去建設什么學科、培養什么人才。在學科對接支撐產業上,根據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和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設置學科設置,深入對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深圳市“20+8”產業體系,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創新實行“學術-工程-創業”三軌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提升學科與產業的契合度。在科研對接支撐產業上,堅持科學與產業一體設計、一體推進,持續深化探索運用“0—1—10—∞”的“蝴蝶模式”,跨界整合創新創業,設立“樓上創新樓下創業”新型孵化器形態,積極組織承擔橫向項目,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合力攻關產業鏈與創新鏈緊密結合的創新項目,有力表現出“建一個學院、成一流學科、強一片產業”的辦學效能。

“以本為本”“三院一體”育人才

在“三院一體”模式中,學院專注于教學,研究院專注于科研,書院專注于素質教育,這種相對獨立的設計使得各系統能夠更加專注于自身的核心任務,推動教學、科研和素質教育的專業化發展。

建立全方位的協同育人機制

深圳理工在人才培養方面,堅持“以本為本”對本科生進行精英式培養,建立“學院+研究院+書院”協同育人模式,形成了“文化素養、關鍵能力、知識體系”的三維人才培養體系。學院負責開展以學科知識為核心的專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研究院以一流的科研平臺和強大的產業資源,為學生提供科研實踐及創業實踐機會,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科研和創業項目中培養科學思維和商業思維;書院負責開展通識教育和社群教育,打破學科界限,通過不同特色的書院活動,培養學生在人際交往、團隊合作、領導力等方面的素養和個性。通過“三院一體”實現在開展“有故事”的教學、“有價值”的科研和“有素養”的引導過程中,著力培養“修德正身、知行合一”且具國際化視野的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建立“分軌培養”教學體系

作為深圳理工的一大特色,“小而精”培養重在以本為本、不求多但求精,開展精英化本科教育。在當前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尤其是在傳統“985”高校,由于學生數量多、科研實踐基地建設投入大、學校自身現有實驗室承載容納能力較弱等原因,本科生全員“4+1”教學(每周4天上課+1天科研實踐)幾乎難以實現。深圳理工充分發揮“小而精”的小規模優勢,結合依托深圳先進院雄厚的科教、產教資源,可有效鏈接眾多的國家級實驗室、行業頭部企業,既解決了“本科生進實驗室”在很多大學難以落到實處的問題,也實現了學術軌、工程軌、創業軌的“三軌”培養,可為學生配置學術專業導師、工程型專業導師、創業型專業導師。深圳理工為支持學生個性化發展,在教學安排上實行分軌培養,具體包括:每周4天上課+1天科研實踐,在校期間3年課程學習+1年實習/實訓;大一開展通識教育,并在3類實驗室輪轉受訓,大二根據興趣愛好確定專業,大三可自主選擇“學術軌、工程軌、創業軌”分軌培養,大四開展科研實踐、產業實習、創新創業等,通過營造一種寬松、創新的環境和氛圍,激發優秀科學家、卓越工程師和創新企業家型的各類人才能“悟”出來、“長”出來,力爭能因材施教培養出實戰型的拔尖創新人才。

通過書院培養全人格人才

由于受歷史上科舉制度及目前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升學競爭壓力大、教育內卷化現象仍然存在,不少學生進入大學仍不能找準自我定位,缺乏對成長需求的正確認知,求知學習后勁動力不足。特別是隨著當前就業形勢不樂觀,出現了本科學歷就業難、需要繼續“卷”考公務員、上研究生“唯分數論”等現象。對此如何克服基礎教育階段的不利影響,幫助大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后遺癥”,培養具備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終身學習者是高等教育需要解決的難題。深圳理工為解決這一難題引入書院制,把書院作為學生成長的大家庭,建設一站式學習、生活和文化社區,通過體驗式、互動式的各類活動項目,著力塑造學生兼具家國情懷、服務社會、自我探討、批評思維、文化修養、人際關系、心理健康、身體素質“八大能力”,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而非單一追求分數。學生畢業時將擁有兩張成績單,其中專業學分成績單反映學業課程學習情況,素質教育成績單體現學生在“八大能力”上的進步程度,旨在鼓勵學生做“大寫的人”,樹立長遠目標、敢于冒險,重在掌握獲取新知識能力和創造創新能力。

建設一流的軟環境

一流的大學建設不僅需要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資源,更需要塑造一流卓越的軟環境。借鑒全球頂尖大學的辦學經驗,新型研究型大學應著力構建專業化管理團隊,培育開放包容創新的文化氛圍,踐行本地化與國際化并重的發展策略,拓寬辦學資源籌措渠道,以迅速提升學校的整體實力與國際地位,為加速邁向世界一流、確保持續高質量發展打下牢固基礎。

建立專業化的管理隊伍

深圳理工在管理上形成了“七分服務、三分管理,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服務在管理之前”的文化理念。專業化管理人員應具備相關的專業背景和技能,能夠熟練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和方法進行學校管理,快速響應學校發展需求,高效完成各項管理任務。實行員額制管理,全員聘用、不定編制,管理隊伍“去行政化”,擺脫傳統的“官本位”思想,以實績為導向,專注于履行管理服務職責。在考核評價方面,對不同崗位類別、不同工作性質的人員實行分類的差別化評價考核制度,管理和支撐崗位的員工以用戶評價為主,側重于對其業務知識、服務水平、綜合能力等維度進行考核,實行多維度評價。按照員工的層級進行分級評價,學校部門(單元)負責人在學校層面進行考核評價;對于部門(單元)層級的員工,建立學校層面宏觀把控、部門(單元)自主評價的機制。學校下設二級單位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考核方案,各二級單位對本單位的初級員工進行考核,各二級單位的中層員工參加其二級單位層級的考核評價,各二級單位的領導則參加學校層級的考核評價,在考核中既體現縱向的分層分級,又有橫向的比較對比。同時,根據不同崗位對知識、能力和產出的不同要求制定評價標準,設立末位淘汰制度,實現管理人才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持續激發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建設開放包容創新的大學文化

當前科技進步正在帶動人類社會迅速發展,大學在聚力變動的時代應當保持開放、包容、創新的姿態,緊跟時代潮流并勇于引領潮流。深圳理工在建設發展中始終保持對外部世界的開放態度,不斷拓寬國際視野,積極吸收新思想新理念、運用新技術和新方法,打破傳統壁壘,開設跨學科課程,促進不同領域知識的融合與創新,以培養具有多元化知識和技能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尊重并包容不同的學術觀點和文化背景,營造一個多元、平等、尊重的學術環境,容納不同背景、觀點和文化的學生與教師,支持多樣化的研究方向和學術探討,鼓勵師生進行獨立思考和樹立批判性思維,敢于質疑和挑戰現有知識和權威。敏銳捕捉科技發展和社會變革的趨勢,動態調整學科布局和研究方向以適應時代需求,支持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的探索創新,鼓勵師生參與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實際的新質生產力。

兼顧本地化與國際化的發展策略

兼顧本地化與國際化的發展策略是當前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趨勢,這種策略旨在將大學的發展與本地經濟、文化需求相結合,同時融入國際化元素,提升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例如,德國洪堡大學、MIT等世界頂尖大學均是積極融入地方文化、利用地方資源、服務地方發展,并與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成功地將本地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目前,深圳理工在本地化策略上,堅持融城融灣,積極融入深圳、依靠深圳、服務深圳、貢獻深圳,建立與深圳共生共榮共興共成長、互促互進的校地關系,首批建設的七大學科交叉專業學院均與深圳市“20+8”產業體系緊密關聯。在國際化策略上,設立國際化課程體系,招收和培養來自全球的留學生,不斷開拓與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緊密合作,下一步擬在香港設立國際校區;同時通過面向全球引進高水平師資,利用國際化的師資隊伍為學校帶來國際化的教學理念和學術資源,加速推進學校國際化進程。

多渠道籌措辦學資源

學校堅持政民合作共建、增強造血能力,建立多渠道籌措的經費投入機制。在財政提供基本支持的條件下,廣泛引進社會資金參與辦學,形成“政府投入、社會支持、自己造血”的疊加效應,實現政府、社會和學校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共贏發展。在社會參與方面,通過開展社會服務、承擔企業橫向項目、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等方式,提高自身造血能力,豐富辦學經費來源,未來將逐步降低對財政固定投入的依賴。同時,通過成立大學基金會鼓勵社會各界人士通過捐贈、設立獎學金等方式,為學校的發展貢獻力量;目前,大學基金會累計獲得超過50家機構、超百人捐贈支持,獲得捐贈資金超億元。

應用新技術建設國際化智慧校園

當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新工具大大促進了大學資源的共享、校園管理的優化及教育國際化的進程,特別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校園提供了大好機遇。

打造多語言支持的國際化環境

深圳理工在把英文納入日常工作語言、實施英文授課的基礎上,正在積極建設多語言服務支持的智能翻譯體系。構建的多語言教學平臺不僅限于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言,還包括如希臘語、俄語、西班牙語等其他重要國際語言,可以實現授課人用母語講課、學生用母語聽課,其將極大地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使得不同語言背景的師生能夠無障礙地進行溝通和學習。另外,也將為學校根據學科建設和國際化戰略需要,邀請相關學科的國外著名一流大師用母語進行授課提供技術支持,將有助于進一步豐富學校的國際化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與國際頂尖學者交流的機會。

用科技賦能校園開放管理

深圳理工既是一座“大學校園”,也是一座“社區公園”,在校園設計上為了實現“城校共融”,將室內體育館、戶外體育場、圖書館、國際交流中心等公共設施建在了鄰近城市主干道的一側,實現校園與社區、城市的資源共享;同時,上述公共設施以校園人工湖為界,形成了動靜兩個整體區域,既保證了公共空間的使用不影響大學的教學科研,又為市民共享校園設施和資源提供了最大便利。為解決校園開放帶來的管理問題,學校通過建設先進的智能安防系統,并與社區管理、公安部門聯動,可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精準識別進出校園的人員身份,前置預測風險,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有效防止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通過利用環境的全面感知、信息的互聯互通,將信息系統與物理空間有機銜接,實現開放校園的智能化服務、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互動。

建設國際化網絡課程

借鑒國內外高校國際化“開放課程”模式,深圳理工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建設國際化網絡課程。將國外優質網絡課程引進來,吸收整合全球范圍內的優質教育資源為我所用,既可以作為課件供教師授課參考,也可以供學生作為補充課程拓展知識。在網絡課程走出去上,深圳理工將充分發揮“學科交叉”建專業、“科教融匯、產教融合”辦大學的優勢特點,致力于打造一批在交叉細分方向、針尖前沿領域、貫穿產學研用的精品課程。充分利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課程的互動性和趣味性,讓課程觸達全球的學習者,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大化效益。同時,建設國際化學分制網絡課程,允許國內外學習者通過購買或捐贈方式獲取聽課資格或其他學習資源和服務,既為全球學習者提供更多元化、高質量的學習機會和途徑,又為學校辦學增加多元化的資金來源。

結語

展望未來,深圳理工作為教育部按照新標準首批設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將會持續深化探索“科教融匯、產教融合”辦大學、學科交叉建專業,以及學院、研究院、書院“三院一體”育人才的辦學特色。緊緊圍繞“國家所需、地方所要、自身所能”,持續在加強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拔尖人才培養、提高成果轉化效能上不斷探索創新,努力打造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樣板標桿,攪動高等教育的“一池春水”,示范帶動國內傳統高校向新型研究型大學轉型發展。

(作者:樊建平,深圳理工大學?!吨袊茖W院院刊》供稿)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