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大改,新西蘭人連續9天抗議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劉皓然】變法切到了“大動脈”?連日來,新西蘭議會欲對1840年《威坦哲條約》(又名《懷唐伊條約》)重新修訂一事引發巨大爭議。《威坦哲條約》誕生比新西蘭建國還早了60多年,至今仍是該國民族政策的根基,其文本內容涉及大量毛利人基本權利問題。新修改方案《條約原則法案》頒布后,先是有毛利議員公開撕毀草案副本,緊接著首都惠靈頓就迎來了該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抗議示威。
據英國《衛報》等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9日,惠靈頓街頭人頭攢動,數萬名抗議者集結后向議會大廈行進。游行隊伍當中,不少示威者高舉毛利旗幟,高喊“斃掉那部法案(即《條約原則法案》)”。多家媒體注意到,新加冕的毛利女王也參與了活動,其發言人稱:“女王本人很愿意就毛利人的地位以及新西蘭民族團結等問題展開對話,但她無法接受破壞條約(即《威坦哲條約》)的單方面進程。”將矛頭直指新西蘭議會。此外,在新西蘭議會上跳毛利戰舞、當眾撕毀草案副本的女議員克拉克也在游行隊伍中。據警方反映,19日的抗議活動場面還算“太平”,只有一人被捕,另有一人被送醫治療。
據新西蘭官方估計,參與這場游行的人員約3.5萬,可能是新西蘭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示威活動,而《新西蘭先驅報》等媒體認為實際人數超過了5.5萬,近十余年間唯一能與之匹敵的只有2010年的國家公園開礦抗議事件,那一次約有4萬人參與。事實上,截至19日,這場游行已經持續了9日,跨越了1000多公里。很多抗議者是從新西蘭最北端一路駕車“南下”,專程趕赴首都聲援。一位名叫科莫那的抗議者對媒體表示,這場活動讓不同背景的國民為了同一個目標聚集在一起,體現了國家“真正的力量與自豪”。她譴責現任政府的民族政策“荒誕不已”,稱《威坦哲條約》是新西蘭的“憲法文件”。
據了解,《威坦哲條約》是1840年英國王室與500多名毛利酋長簽訂的重要協議,在確立英國殖民統治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毛利人的土地權益與文化傳承。嚴格來說,《威坦哲條約》并非法律文本,更像是一部“合作協議”,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綱領、準則后來被寫入新西蘭的國家法律。對于新西蘭政府而言,《威坦哲條約》至今仍不失為一部“少數民族政策指南”。但另一方面,這份文件也存在不少漏洞。比如當時的毛利語中并不存在“主權”的概念,條約締結之初,毛利人誤以為他們出讓的是“治理權”,因此在該條約的英文版和毛利語版里,諸如此類的重大偏差至今未被糾正,且長期存在爭議。
鑒于上述問題,新西蘭行動黨將重新定義《威坦哲條約》作為核心執政議程,并起草了《條約原則法案》。在該黨派看來,這部條約在新西蘭創造了一個“雙重體制”,讓毛利族群獲得了其他種族無法企及的法律、政治權利甚至特權待遇,誓言要結束這種“種族差異”。然而,新西蘭威坦哲委員會評估發現,行動黨最新法案中的內容對毛利人形成了“排擠”,同時減少了毛利人的權利和政府義務,這些顯然有悖于原條約精神,不利于民族團結。委員會甚至直言,如果這部法案寫進了法典,就等同廢除《威坦哲條約》。
新西蘭國家廣播電臺報道稱,行動黨于11月7日發布了《條約原則法案》的草案,短短3天就引起了舉國抗議。新西蘭前總理希普利直言,強行推進這部法案的結果就是“引發內戰”。11月14日,這份草案雖然在一片爭議聲中通過了一讀,但各主要黨派均表示不會為它投票。新西蘭工黨、綠黨和毛利黨發布聯合聲明,呼吁新西蘭總理拉克森阻止這項立法議程,痛斥該法案具有“分裂性”,稱它所迎合的正是“危險、反動的勢力”。盡管拉克森承諾該法案不會成為法律,但他仍然因允許該法案在議會進行辯論而受到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