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裂中子源解鎖“新技能”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建在廣東東莞的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解鎖“新技能”——文物的無損檢測。11月26日,由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主辦、故宮博物院和廣東省博物館承辦的首屆中子技術文化遺產科學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廣東東莞召開,全球近百位文化遺產和中子技術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分享中子技術在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為文物研究與保護工作匯智聚力。
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總指揮王生介紹,中子作為一種獨特的微觀粒子,正逐漸在文物研究領域展現出很高的應用價值,尤其是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建設和運行,為利用中子進行文物表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大科學裝置的科研工作者與文物研究人員將實現一場雙向奔赴,共同賦能文物研究和應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副主任梁天驕表示,不同的中子技術研究的側重點不同,中子成像技術可以在不對文物造成任何損壞的情況下,清晰地顯示其內部的結構和細節,而且與傳統的X射線成像相比,中子對于由重金屬包裹或內部結構復雜的文物,具有更強的穿透能力,就像給文物拍“CT”;中子衍射技術可以用來研究文物的晶體結構,有助于確定文物的真偽、產地和制作工藝;中子活化分析技術則可用來確定文物的化學成分,對于研究文物的產地、制作工藝和貿易路線具有重要意義。
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雷勇表示,中子技術在分析文物材質、揭示古代制作工藝方面,展現出顯著的優勢,通過無損檢測技術,可以在不傷害文物的前提下,深入探尋歷史真相,挖掘文物承載的豐富信息,這不僅是一項科技與人文的創新實踐,更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據廣東省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主任張歡介紹,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能量分辨成像譜儀,廣東省博物館開展了出土漢代鐵劍、清代鎏金銅器、清光緒校準銅砝碼等5件文物的研究。其中的文物樣品之一清代鎏金銅器,X射線難以穿透金屬銅器外壁觀察內部結構,而中國散裂中子源科研人員在不破壞銅器底蓋的情況下,利用中子成像很容易穿透外壁看到內部的長條形狀物品,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樣品信息。
此次研討會會期為11月26日至29日,特別邀請了來自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瑞士、日本的外國專家,分享中子在考古學與文化遺產研究中的應用和優勢,促進國際學術界在中子技術和文化遺產科學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會議榮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表示,要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繼續深化研究所、博物館和大學在考古層面進行研究與技術的深度合作,加大推廣大科學裝置在文物保護研究中的應用,為國家文物研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