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揚州市政協副主席董玉海
這里是2018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對此,揚州是如何做的?揚州在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有什么經驗分享呢?就這些問題,我們采訪到了全國政協委員、揚州市政協副主席董玉海。
記者:董委員,您好!
董玉海: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記者: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對此,揚州是如何做的呢?
董玉海: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等地實地調研時提出來的,這成為了我國在發展方式轉變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理念,得到了全國人民的響應。
揚州是一個平原地區,沒有山,但是我們是水鄉,有大量的水。從歷史上來看,揚州高度重視水環境的治理。揚州有古、文、水、綠的特點。其中水和綠指的就是水環境和綠化。多年來揚州一直重視水環境治理。大概在十幾年前,就開始治理城市的水環境,把整個城市的水系進行了打通和梳理。以瘦西湖水的疏通和清理為重點拓展了全市的水環境治理,這項工作已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這是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就是植樹造林,屬于綠化這一塊,最近幾年來,揚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建10個以上的生態中心,將原有一定基礎的綠化中心進一步放大和完善,并把這些資源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機結合,把這10個生態中心建成10個生態公園,使老百姓能夠走進去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感受到優美的環境。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理念,生態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沒有好的生態,再多的經濟增長也不能夠實現以人為本的觀念,發展要體現以人為本,城市建設就是要考慮老百姓的感受。所以,在揚州平原地區的水鄉做好水環境和綠化環境的保護,是這座城市特色發展的一條道路。從揚州宋夾城體育公園建成以來,揚州市委市政府在大力推進城市公園和現代公園建設,形成了公園體系建設的規劃和措施。到目前為止已經建成了大大小小城市公園和生態公園100多個,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高度肯定。所以我覺得揚州下一步一定會沿著這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堅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記者:我們都知道揚州是一個特別優美綠色的城市,揚州在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您有什么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董玉海:揚州是一個旅游城市,最靈動地方就是水,最美的地方也是依著水。在文化領域揚州市把水作為旅游的最重要元素,確立了“一城一路,一河四大片區”的旅游發展格局。一河就是圍繞世界遺產大運河,2014年申遺成功的中國大運河在揚州穿城而過,這條河現在成了世界文化遺產,對我們揚州的旅游資源來講無疑是增加了非常重要的點。我們已經把整個古運河原先的水環境做的非常好,也建立了水上游的線路,到揚州以后可以坐船感受古運河和揚州古城的美妙風光,我覺得這是把水和旅游進行有機的結合。另一方面,因為揚州是長江和運河的交匯處,揚州對水環境的治理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運河。做好揚州的水環境保護,關系到南水北調的這個工程的實施質量。所以揚州也按照國家的相關要求在大力地開展運河沿線的環境整治,力度也非常大。
揚州的水環境不僅僅是揚州的,更是中國的,所以在水環境的治理當中,揚州一直在堅持和努力,我們知道水環境的整治不能靠一時一刻,也不能靠一兩座城市,水環境的整治應該是沿線所有城市共同來做的。
記者:揚州不僅在水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參與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到了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動國際大通道建設,深化沿線大通關合作,那揚州是如何把握機遇,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呢?
董玉海:揚州有非常豐富的水運資源,揚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不可回避的交匯處。 “一帶一路”倡議給了揚州非常獨特的資源。我們非常榮幸地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當中的重要成員。我覺得,揚州首先要融入到“一帶一路”文化遺產當中去,把歷史文化治理進行充分挖掘,用歷史來證明揚州這座城市在歷史上就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揚州在融入現代發展大局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探索和嘗試,我們鼓勵本土企業走出去。揚州在歷史上是非常開放的城市,今天需要更加開放,更加融入“一帶一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讓揚州這座古城真正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成員。
記者: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您今年的提案內容主要是什么呢?
董玉海:今年帶到會上的提案是關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題目。關于大運河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有一個重要的批示,就是把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揚州作為運河城市有著非常多的實踐經驗,也有很多想法,從揚州走出來的委員有責任和義務把揚州的聲音帶到兩會。揚州是最早的運河城市,大運河是揚州的母親河,大運河流淌至今,造就了我們沿河城市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繁榮,發揮著非常重要的航運作用,保護大運河就是保護我們的母親,發展大運河就是發揚我們的文化。大運河的申遺成功絕不是這項工作的終點,應該作為一個起點,我們一定要進一步保護、挖掘、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因此,推進大運河文化的建設,我認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今年就把這個作為我的一個提案。在這個提案當中我想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建議國家給予大運河文化建設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第一,做好規劃,從頂層設計的高度規劃好大運河文化布局。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牽頭做大運河文化建設的規劃,因為大運河涉及到沿線8個省,30多個城市,同時又涉及到航運、交通、水利、環境保護生態以及周邊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因此我建議在做規劃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征求沿線城市和相關部門的意見,要按照世界遺產公約中的相關規定來編制一份高質量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
第二,對于引領1000多公里的文化帶,用什么樣的方式來促成沿線城市共同保護?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我建議參照大運河申遺的模式,由一兩個城市牽頭同時協調沿線所有城市共同形成大運河文化保護的規劃和行動。
第三,要充分挖掘民間組織和民間力量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作用。因為大運河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它造福了老百姓,那么,保護大運河也就成了我們所有人共同的責任。揚州在大運河申遺當中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成立了WCCO(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申遺成功之后,WCCO并沒有停止它的工作,目前正在積極調動方方面面的民間力量,投入到大運河的保護當中,投入到大運河的文化建設當中。另外我還有一些小的建議,比如說大運河文化帶,因為是依托大運河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所以要想把它保護好、運用好,還要進一步地貫徹和研究。
記者: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采訪,謝謝!
(策劃:王東海;文字:劉芳奇、劉夢雅、殷曉霞;攝像/攝影:陳安林、江昌法;后期:劉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