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收入增速高于同期GDP
●分析表明稅收征管空間巨大
●現行稅制預留拓展巨大潛力
●未來幾年稅收收入仍將增長
今年第一季度的全國稅收收入增長情況已經發布。截至3月31日,全國稅收收入累計完成1128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296億元,增長25.5%。可以預期,照著如此的勢頭走到年底,2007年肯定又是一個稅收收入高速增長的年份。
稅收收入的持續高速增長,特別是持續以遠高于同期GDP的速率增長,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到底正常不正常?
對這一問題,人們曾經用經濟增長、政策調整和加強征管即所謂“三因素”論來解釋。甚至,在此基礎上,將三因素所帶來的支撐稅收收入增長效應做了相應分解,即經濟增長因素占50%,政策調整和加強征管因素各占25%。
隨著2004年的稅收收入增幅竄升至5000億元,“三因素”論的解釋顯得相對粗糙了。為進一步揭示其背后的深刻原因,作為“三因素”論的替代,“多因素”論應運而生。在多因素論下,稅收收入的持續高速增長被歸結為經濟增長、物價上漲、GDP與稅收的結構差異、累進稅率制度、加強稅收征管和外貿進出口對GDP與稅收增長的影響差異等六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然而,從中國和世界稅收發展史的追溯中可以看到,發生在過去13年來的中國稅收收入持續高速增長現象,是世界上的一個特例對此難以用一般規律加以解釋。
看起來,要透視這個特殊的現象,只能啟用特殊視角,以特殊的思維、特殊的方法、特殊的線索,去描述、歸結這一軌跡背后的特殊緣由。
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的兩個分析報告表明,分別以法定稅負和實征稅負作為計算稅收征收率的分母和分子,那么,中國稅收的綜合征收率,已經由1994年的50%上下提升至2003年的70%以上。在10年間,提升了20個百分點;具體到作為第一大稅種的增值稅,其征收率,則已由1994年的57.45%提升到了2004年的85.73%。表現在稅收征收率上如此迅速且高幅的提升,說明中國稅務機關擁有的“征管空間”巨大。正是由于擁有巨大的“征管空間”,才使得中國稅務機關在加強稅收征管方面的努力具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魔力”——稅收收入由此獲得了持續高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
注意到稅收收入增長軌跡的形成同現行稅制的誕生同步發生——1994年的稅制改革改寫了中國稅收的歷史,對于“征管空間”的來歷,顯然要深入于現行稅制層面,從其孕育與誕生的特殊背景中去探求。歸結起來,孕育并誕生于1993-1994年間的我國現行稅制,至少打上了屬于那個年代的三個方面的特殊烙印:
其一,嚴重的通貨膨脹。為應對當時高達20%以上的通脹率,要調動包括稅制設計在內的幾乎所有可能的手段。故而,現行稅制的設計必須融入反通脹因素。如增值稅,就要采用有助于抑制企業投資沖動、口徑相對較寬的生產型稅基;
其二,嚴峻的財政拮據。為扭轉當時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持續下滑勢頭,不僅要保證原有稅負不減,而且要實現略有甚至較大幅度“增收”。故而,現行稅制的設計必須在稅制設計中滲入增收的因子,把拿到既定規模的稅收收入作為重要目標;
其三,偏低的稅收征收率。為保證既定稅收收入目標的實現,就要在現行稅制中植入具有抵沖偏低的稅收征收率效應的因素。故而,現行稅制的設計必須留有余地,“寬打窄用”。以“寬打”的稅制架構,確保“窄用”的稅收收入規模。
諸多方面的因素相交融,現行稅制的格局也就大體奠定:在當時的背景下,即便只著眼于5000億元的稅收收入目標,考慮到“抑熱”、“增收”以及“征收率偏低”等方面的實情,也需事先建構一個可征收10000億元的稅制架子。換言之,中國稅務機關所擁有的巨大“征管空間”,事實上是現行稅制在其孕育和誕生之時所預留下的。正是現行稅制所具有的巨大的拓展潛力,把中國稅收推上了持續高速增長的軌道。
由此不難發現,在以往的13年中,中國稅收收入走出了一條“現行稅制→征管空間→加強征管→稅收征收率→稅收收入增長”的行動路線。認識到這一行動路線的源頭在于現行稅制,可以得到如下的判斷:除非改變現行稅制,否則,至少在未來的幾年內,中國的稅收收入,仍將會重復以往的故事。(高培勇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副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