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過去了,今天的亞洲一掃金融危機的陰影,正沉浸在經濟強勁增長、市場繁榮的喜悅之中,一種自滿情緒也在悄然滋生。前一段時間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發生危機并沒有對亞洲經濟產生像過去那樣大的溢出效應,有人據此認為美國對亞洲的影響力在減弱——
1997年席卷亞洲的金融危機導致資金迅速撤離該地區,嚴重打擊了亞洲經濟。10年過去了,今天的亞洲一掃金融危機的陰影,正沉浸在經濟強勁增長、市場繁榮的喜悅之中,一種自滿情緒也在悄然滋生。前一段時間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發生危機并沒有對亞洲經濟產生像過去那樣大的溢出效應,有人據此認為美國對亞洲的影響力在減弱、亞洲經濟可以獨善其身。但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杰教授5月9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鑒于亞洲經濟的外向型特點,依然不能忽視美國經濟對亞洲的影響。亞行首席經濟學家阿里上周末在亞行年會期間也明確表示,亞洲可以不受美國經濟影響的想法完全是一個神話,“根本沒有事實的支持”。
在4月24日公布的一份報告中,美林公司駐亞洲經濟學家指出,“我們對亞洲能夠抵御美國經濟放緩的信心越來越強”,“新的出口市場(日本、歐洲和發展中國家)、新的出口產品(服務和勞動力)、國內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和支持性的宏觀政策都有助于緩沖美國經濟放緩對亞洲經濟增長的影響”。
毋庸置疑,目前亞洲經濟正高速增長,并擁有比10年前更多樣化的增長動力。1997年正處于通縮境地的日本,如今已恢復了穩定增長。而且,正如美林所指出的那樣,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和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之和已經占到全球總額的20%以上,高于美國經濟19.7%的份額。從這個角度來看,亞洲似乎真的能夠對美國經濟放緩形成免疫。但阿里在最近發表的一份最新報告中指出,全球化的力量和貿易性質的改變只不過掩飾了亞洲容易受美國影響這個特點。以中國這個亞洲最大的出口增長動力為例,盡管其增長率高達11%且擁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但其最終需求(中國購買的商品)只占整個亞洲貿易量的6.4%,只有日本的一半。阿里表示,當仔細分析亞洲的貿易數據后會發現,70%以上的地區內貿易是由所謂用于生產的“中間商品”組成。在這些商品中,有一半是由亞洲以外的需求所創造的,亞洲總出口的大約61.3%最終消費地是美國、歐洲和日本。
正因如此,阿里說,如果美歐日尤其是美國經濟打噴嚏,亞洲仍然會感冒,“美國需求疲弱會打擊目前的亞洲增長動力,然后損害亞洲其他地區”。這樣說沒有一點忽視亞洲自1997年金融危機以來所發生重大變化的意思。眾所周知,亞洲更加健康的金融體系、更高的生活水平和足夠的外匯儲備已經構筑起預防市場脆弱性的屏障。但德意志銀行副董事長科赫·韋澤在日本京都表示,投資者不應盲目樂觀,認為在美國發生的一切與亞洲無關。
美國黑石公司負責亞洲事務的總管彼得·費歇爾也表示,亞洲不能完全抵御美國經濟放緩的沖擊。另外,費歇爾還警告說,投資者可能正在錯誤理解來源于全球經濟收支平衡風險的本質。一個普遍的觀點是全球失衡不可持續,無論是美國巨大的預算赤字和貿易逆差,還是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日本的超低利率。不過,全球失衡已經持續了相當長時間卻并未發生危機,“這說明我們對此尚不了解”。
支持亞洲自主增長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據是,去年該地區成功抵御了美國因房地產市場走弱而導致的經濟放緩的影響。然而,高盛集團美國首席投資戰略師科恩指出,房地產價格大跌并沒有像很多人預計的那樣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換句話說,亞洲獨善其身的觀點尚有待實踐的檢驗。丁志杰告訴記者,如果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必將對亞洲經濟產生比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大得多的負面影響。
除了美國經濟對亞洲經濟的影響外,隨著中印等亞洲經濟體地位的上升,亞洲在全球的影響也日益廣泛。丁志杰指出,今年2月27日中國股市大跌誘發全球股市調整充分表明,與10年前相比,亞洲各國之間的聯動性以及亞洲與世界的聯系已經越來越密切,市場信心的波動可能會引發地區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是值得各方特別關注的。
為了避免區域性金融危機的再次發生,東盟成員國及中國、日本和韓國的財政部長上周六發表一項聯合聲明,同意建立外匯儲備體系,區域內任一經濟體在面臨貨幣危機時都可動用這一儲備。丁志杰認為,在一國的力量不足以與市場對抗時,這種聯合起來抵御可能存在的風險舉措是值得稱道的。
自1997年金融危機以來,亞洲地區在很多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是不爭的事實。但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分析,亞洲經濟以出口為導向的增長模式尚未改變,因此,美國等主要外部市場的風吹草動仍然對亞洲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亞洲各國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不應過分夸大自主增長的能力。惟有如此,亞洲才能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袁蓉君)
【亞洲金融危機大事記】
1997年7月2日 泰銖兌美元匯率下跌20%,創下有史以來的最低紀錄。
7月9日 馬來西亞股市指數下跌至18個月來最低點。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中央銀行直接干預外匯市場,支持本國貨幣。
7月22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將首次運用1995年建立的“緊急籌資機制”,向菲律賓提供10億美元貸款。
8月15日 港幣遭投機者襲擊,香港特區政府投入儲備保衛港幣。
10月22日 亞洲各國貨幣繼續狂跌,金融危機進入最嚴重時期。
10月28日 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香港股指均跌破歷史紀錄。
1998年2月9日 發展中國家24國集團聚會加拉加斯,簽署了《加拉加斯聲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康德蘇提出金融風險防范的七大要點。
3月9日 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在馬尼拉舉行會議,設法解決亞洲金融危機。
3月31日 韓國政府決定向外資全面開放金融業,從4月1日起允許外資進入證券、銀行業,從7月起實行外匯市場自由化。
8月28日 香港股市當日總成交金額達790億港元,創歷史最高紀錄,恒生指數報收7829點。香港特區政府打擊國際投機者的行動初戰告捷。
1999年7月2日 東南亞已經開始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幅為:新加坡1.2%、菲律賓1.2%、馬來西亞1.6%、泰國3.5%、印尼10.3%。此外,東南亞國家外匯儲備有所增加,對外貿易也都保持順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