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作為國內最好大學的一個代價,就是經常處于輿論關注的中心,近日又因“保研丑聞”被卷入輿論漩渦。一則《駭人聽聞:官員兒子北大經濟學院五門不及格照樣保研!?》的網文在網絡傳播,發帖人自稱是北大經濟學院的本科畢業生,稱該院在不久前的保研工作中,兩名來自黑龍江某市兩位官員的孩子韓某和張某,本科三年多門功課不及格,竟然順利登上了保研的榜單。北大回應稱“對于此事,除了‘這個絕對不是事實’之外,沒有太多的話要說”。(《廣州日報》10月21日)
網絡興盛的一個結果是,如今網上披露各種丑聞和內幕的“網友曝”鋪天蓋地,不少曝光在紙媒介入調查后被證實是真實的,也有不少純粹是蓄意的炒作或無中生有的謠言,很難說這條涉及北大保研內幕的網帖是實情還是謠言。無論如何,既然出現了這樣的傳聞并在網絡傳開,即使純粹是無中生有和惡意中傷,北大感到很憤怒,也不能以沉默、不屑、語焉不詳來對待傳言。在很容易被傳言牽著鼻子走的網絡傳播時代,當事人越是不屑回應,越有利于傳言的傳播,加劇公眾的懷疑。再不堪一擊、不值一辯的傳言,都可能發酵為滿城風雨的熱聞,就如前段時間的胡斌替身傳言一樣。
所以,北大面對保研內幕傳聞時極其不屑的“沒有太多的話要說”,是不妥的。這種不屑實在是幫了傳言的忙,公眾根本不會將這種“沒有太多的話要說”解讀為“坦蕩者的不屑理會”和“以沉默表達對傳言的鄙視”,而會解讀為心中有鬼,不敢公布事實,以傲慢和回避掩飾心虛。拒絕以事實擊碎謠言,只會讓那些懷疑傳言真實性的人開始懷疑北大。
應該說,如果帖子內容純粹是無中生有,很容易被澄清。說官員的孩子多門功課不及格竟然登上了保研榜單—首先保研名單中,有沒有發帖者所說的官員公子韓某和張某,如果根本沒有,直接就可以以此反駁傳言;如果有這兩個人,那就公布他們本科三年各門功課的成績,反駁“多門功課不及格”;然后擺出他們的履歷和公開保研的條件,說明其符合保研條件就可以了。一切都可以找到事實依據,并沒有什么說不清楚的事情。對很容易澄清的傳言不屑回應,只能讓信息越來越模糊、事情越來越復雜。
北大說這些信息涉及學生的隱私——這個理由站不住腳。正常情況下,分數確實是學生的隱私,可當其申請保研時,就應該讓渡對成績的隱私訴求,將其公之于眾接受監督。再說了,當面臨丑聞指控和涉及自身聲譽時,即使成績是隱私,學生也是會讓渡這樣的隱私來證明自己的清白的,以公開信息擊碎惡劣的傳言。很容易就可以澄清的事情,為什么不屑去做呢?
網絡傳播時代,對傳言最好的回擊,不是傳統說的那樣“保持沉默”、“任其自生自滅”或者什么“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而應該在第一時間去積極澄清,不給傳言任何喘息的時間,迅速以事實擊碎傳言。網絡傳播的一大特點就是不分真假,網眾很容易被傳言預設的邏輯和情緒牽著鼻子走,假的信息不會自動被證偽,倒是因為迎合了公眾的某種情緒和想象,而經常占據傳播優勢,壓倒真相并以幾何級數的速度迅速傳播。北大保研內幕傳聞就是如此,這種傳言非常符合人們對高教腐敗和保研黑箱的想象,非常容易讓人信以為真。
這種傳播語境下,“及時澄清”是破解傳言最好的途徑。對無中生有的傳言最有力的打擊,就是拿出確鑿的證據將其迅速消滅,在傳言出現時立刻以權威的事實將其撲滅。許多傳言,在剛開始時是很好澄清的,一個事實就可以讓其現形,就能自證清白,越是不屑回應、越是刻意回避,越讓人猜疑。等到最后人們信以為真時,就很難說清了。
無辜被無中生有的傳(謠)言找上門,誰都會生出憤怒之情。可在如今逢事必疑、無所不疑的信任危機下,當被傳言盯上時,除了及時、主動地去澄清外,真的別無他法——這可能是這個失信的時代不得不支付的代價,尤其是像北大這樣的公共機構。迅速地以事實擊碎傳言,不給傳言發酵的時間,也許是修復信任的一種途徑。“沒有太多話要說”顯然蒼白無力,主動放棄披露事實,只能把人們推向相信傳言那一邊。 (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