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局27日在北京公布發現曹操墓及相關的六大證據,立刻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這一考古發現轉而又受到了質疑。由于質疑不夠專業,回應也不夠真誠,使事情顯得撲朔迷離。事態發展到昨日,公眾的注意力甚至被媒體引向了墓中女性是卞皇后或貂蟬,嚴肅的考古越來越滑向一個娛樂“怪圈”。
雖然河南方面稱曹操高陵得到“考古確認”,但各方質疑仍不絕于耳: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副主任高蒙河稱只能是初步確認,“還沒到定性的時候”;中國政法大學中文系博導黃震云表示,這種認定“非常搞笑”,墓中漢畫像石等級不高,曹操的兒子曹丕篡漢,不會把歌頌漢代內容的畫像石放在曹操墓中;歷史學者陶短房認為“證據鏈支離破碎”,他舉例說,楚墓中曾發現吳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踐劍,難道那就是二人的墓?一時間,“曹操墓”考古顯得疑云重重。甚至有網友大膽質疑,小心曹操墓成河南版華南虎事件。
熟悉考古的人都知道,確定墓主身份的確鑿證據是墓志銘和印章等文字類文物,六大證據中的年代、規制和文獻記載只有參考價值。如今,確認“曹操墓”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和石枕,它們直接指向墓主身份。至于通過骨骼推測墓主年齡與曹操相符,已很牽強,從盜墓賊手中追索的文物,算作考古證據則更難服眾。
最有力的質疑,恰恰也來自刻“魏武王”三個字的“鐵證”。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袁濟喜提出,該墓多次被盜,不能排除有人故意藏進去的。這一說法得到很多專家贊同,在網上議論紛紛的質疑聲中,這也是最常被提起來的。而如果有“魏武王”刻字的文物真如馬未都在博客中所說,是從盜墓者手中追繳的,那么“確認曹操墓”顯然有點操之過急。
也有熟悉考古的人士質疑,袁馬二位的質疑還不夠專業。石牌、石枕可以后放進墓里,但是被放到哪里卻大有講究。考古學的兩大支柱是地層學與器物學,二者結合才有說服力。如果在現代地層、被盜墓者擾動過的地層里發現曹魏時期的文物,那當然不足以確認墓主身份。但是如果在古代地層或未被近代擾動的位置發現帶銘文的文物,那么其真實性可以不被質疑。因為從職業角度分析,盜墓者沖著金銀等值錢的寶貝而來,很難想像他們會有閑情逸致帶幾件“假文物”去欺騙幾百年上千年以后的人。不過,經過“周老虎事件”洗滌的網友甚至大膽假想,雖然盜墓賊沒有“雅興”,但萬一“魏武王”文物是今人為了成名得利放進去的呢?從目前的證據鏈條來看,這種推理也不是全無可能。
如此看來,“魏武王”銘文文物究竟在哪里被發現,就顯得至關重要。這本是各方膠著的焦點,也是釋疑的關鍵所在,只可惜考古領隊只淡定回應“質疑者不夠火候”、“沒到現場就沒有發言權”等,卻回避了質疑的實質和內核:即出土“文物”為什么不可能作偽。這種“四兩撥千斤”的架勢,非但沒澄清事實,反而引發了更多的猜想。
本著嚴謹科學精神的學術質疑有助于進一步探究事實真相,但一旦學術問題演變成沒技術含量的口水戰,甚至成了前人的緋聞逸事考證,那么考古就搖身變成娛樂事件了。曹操在小說、戲曲和民間傳說中娛樂了中國人上千年,此次因“曹操墓被確認”而被再度聚焦,成為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人們關心的是用頭骨可不可以復原曹操相貌,墓主身邊兩位女性的骸骨是卞皇后的還是丫環的,或者是貂蟬的,甚至偽考古愛好者們已開始大肆討論曹操跟大喬小喬是否有曖昧關系,這些都足以讓1800年前的曹丞相不得安寧了。
考古的魅力就在于,將歷史的碎片還原成拼圖展現給今人,雖然有些疑問可能永遠都沒有答案。但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準則不能打折扣,文物部門還應該直面質疑,披露更多的考古信息,拿出更具說服力的證據來,從而讓“曹操墓”不被徹底“娛樂”化。
本報記者 王宏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