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有兩個人幾乎被討厭到了人人都想揍他們的地步,一個是任志強,一個是袁騰飛。
房地產大鱷任志強在本周的一次采訪中說,他是中國人最想揍的人之中排在第三。有人稱他是“人民公敵”,他甚至在大連的一個房地產峰會上遭到“鞋轟”。
被譽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的袁騰飛,曾在央視《百家講壇》節目講授《兩宋風云》。近日,他的一些出位言論在網絡間廣泛傳播,遭到海內外一些學者發難。有人說袁誣蔑民族英雄,鄙夷華人“憤青”,有人干脆說“袁騰飛人人得而誅之”。
顯然,引經據典地論證,不要痛扁任志強、袁騰飛,說什么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憲法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和諧社會就是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話說。這些道理了無新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能更有意義。
想痛扁任志強者,與他們對中國房價刻骨痛感分不開,可是仔細觀察會發現,任志強發炮,并不總是針對買不起房的人,他自己也時常以一個“訴苦者”的身份出現。他講很多道理,都堪稱精準打擊,并不是我們一氣亂拳就能打下去的。
想揍任志強,是一個臟水池子里浮出的泡沫。古典經濟學對市場有四個劃分: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壟斷市場與完全壟斷市場。對于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商品的價格是由供需決定的,市價就是供需雙方的均衡點,在均衡點上,怎么高、怎么低都是合理的。如果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符合這個要求,高房價有什么好吵的?
問題就在于,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嗎?答案是否定的,套用上述四種市場劃分,中國房地產市場四不像。其實,歷經幾次大的經濟危機后,從古典主義的完全自由經濟到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理念的反復,人們已經形成共識,要發揮市場的作用,但政府要適當調控。但是,在一個政府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市場里,所謂“調控”要么走不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要么一調再調不管用。
因為,在這樣的市場里,因權力滲透形成了龐大的網狀既得利益集團,并已經深刻地影響著社會資源的分配。最后,浮在這個市場表面上的,是龐大的購房者與一個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的任志強的掐架表演。
至于人人都想揍袁騰飛,這里面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歷史觀”的問題,一個是“歷史解釋權”的問題。歷史觀就是怎么看待歷史、歷史人物的問題,是政史區分地看,還是政史合一地看,是因人而事地看,還是因事而人地看,是臉譜化地看,還是復雜化地看,不同的歷史觀會有不同的結果。因為,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關鍵是你怎么看。
假定用臉譜化來看待歷史人物,就很容易以偏概全。人是復雜的,有其多面性,尤其是那些在歷史潮流之中搏擊的歷史人物更是如此,這就需要多角度多層面來評判。我們完全可以把袁騰飛對歷史的解讀當成一個角度和一個層面,視為一家之言,沒有必要僅僅為了忠實于感情而偏離真相。
歷史的解釋權仿佛只有“權威”的專家學者才具備,但什么情況下A教授擁有了解釋權,而B教授沒有,這就要看背后所隱藏著的知識運作機制。這種機制使得歷史經常規定“是什么”,而非“不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受限制,“不是什么”則常常可以培養我們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權威的獨立精神。
但是,為了確保解釋權的壟斷性,解釋會衍生出很多的禁忌,比如“為尊者諱”,不允許人們向解釋的權威挑戰。就像過去的巫師、祭司,他們壟斷和世襲著知識的解釋權,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與理性,結晶出來的知識,被披上神秘的外衣,宣示著無上的威嚴,壓制著新知識的產生。最終,壟斷變成了關閉智慧的牢籠。
有句話說,對手讓你認清了自己。那么,很多人從一個對手那里認清自己時,其實是這個人讓我們大家更清楚地認清自己和社會。我們應該感謝那些最想讓我們揍的人,是他們讓我們一次次認清自己和社會。
廖保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