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中國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人口發展戰略和理論,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人口發展道路,但如何從人口數量大國逐步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仍需做多方面的努力。
“未來的人口政策要在繼續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同時,加大人口素質提高和結構調整的份量,重點是提升人力資本的積聚,實現由人口數量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進而向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日前,在國家人口計生委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的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如是說。
人口素質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在生育率、出生率和人口增長率長期持續下降的同時,人口素質卻顯著提高,人口城市化駛入“快車道”。
有數據顯示,與1978年比較,中國目前城鄉居民科學、教育、文明素質大幅度提高,國民平均所受教育年限已由4年提高到8年左右;嬰兒死亡率持續下降,出生時預期壽命已由68歲提高到73歲左右;人口結構向著合理化方向轉變,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所占比例持續增長,城鄉就業人口由4億增加到7.7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因素中,有70%以上與勞動力數量增長、勞動力素質提高和勞動力配置改善相關;城鎮人口比例由17.9%提升到接近45%;2007年人均GDP達到1.89萬元,提高了近10倍。
2006年中國醫療服務、平均預期壽命、嬰兒存活率、成人識字率、大學普及率和農業增加價值比例已經達到第一次現代化標準,人均GDP、農業勞動力比例、服務業增加價值也接近達標,處于第一次現代化成熟期。
“事實證明,中國已經完成由人口數量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初步轉變。”王偉光說。
人力資源成核心競爭力
王偉光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中國人口發展史上前未有過的人口轉變,包括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轉變,以及步入低生育水平以后的“后人口轉變”。
經濟理論和經濟發展史十分清楚地證明了這樣一個核心思想:從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化增長經濟轉型的關鍵在于人力資本積累率的提高。所謂人力資本,是對人力進行投資所形成的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體能、技能、知識和經驗的總和,具有其他資本所無法代替的價值。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認為,中國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必須大力開發人力資源。當今世界,知識和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越來越大,人力資本的收益率越來越高。中國在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時,應當清醒認識勞動力低成本的利弊得失,前瞻性地把握比較優勢轉移趨勢,推動中國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大國轉變,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迅速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繼續發揮低成本優勢的同時,更加重視培育新的高素質人力比較優勢,加大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增強核心競爭力。
增強人力資本積聚
中國人口態勢正在發生新的變化。據專家介紹,在勞動力總量充裕的同時,結構性短缺開始顯現。城市熟練技工供不應求,局部地區開始出現普通勞動力短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入城市,局部農村也出現勞動力不足。
“中國必須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激發知識、技術和管理的創新活力,提高勞動效能和資源利用效率,促進高素質人力資源對自然資源和貨幣資本的替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有效緩解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盧中原說,當前,應重點加強以下四方面的投入:一是加強對控制人口數量、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投入;二是加強對提高人口素質、開發人力資源的投入;三是加強對優化人居環境、引導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四是加強對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公平的投入,特別是對社會保障、消除貧困等的投入。(宋 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