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牽頭完成的《中國農民工戰略問題綜合研究報告》披露了一個新的城市化信息
中國經濟的歷史轉型要完成兩個相互聯系的過程,一是把農業GDP占總GDP的比重要降下來,例如降到5%以下,從而為中國人的恩格爾系數下降提供生產力基礎,以提高中國人的實際生活水平;二是把中國的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下來,例如降到20%乃至10%以下,在高度城市化基礎上實現中國城鄉經濟社會的一體化。中國人正在為此進行艱苦跋涉。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社會產生了一個獨特的現象:農民工而不主要是農村家庭進入城市,但最終的結果可能還是大量農村家庭完整地進入城市。如何實現農民工進城務工和農村家庭向城市遷移的平滑對接,并使這個過程盡可能穩一點、快一點,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個世紀性難題。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牽頭完成的《中國農民工戰略問題綜合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這個難題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多年來,我們總能聽到一種不小的聲音,發聲者主張保持中國農村的傳統經濟狀態,不贊成中國實現城市化,把農民工流動看作一種消極現象。與這種聲音相呼應的政策設計思路是這樣一種意見:由政府花錢建設一個“新農村”,農民們就留在農村,并在農村享受自己的生活。所幸這種政策設計思路并沒有占上風,這顯然與一批頭腦清醒的學者主導政策研究有關。
報告給我們傳遞了一些重要信息。一是中國農民工的數量一直在穩定增長,其增長與國家經濟發展呈正相關關系。這表明國家的經濟增長與農民工的貢獻息息相關。二是農民工的主體由農村青壯勞動力構成,并且他們越來越顯示出留居城市的傾向。而我國的發達經濟區域有能力接納農民工家庭定居。報告說:農民工在城市沉淀的程度和長期居留傾向增加,由“候鳥式”流動向遷徙式流動轉變。這個結論十分重要。這意味著我國農村的大量村落將走向衰亡。毋庸置疑,這種情形是我國政府在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設計中應該高度重視的。三是從農民工分布的區域結構看,我們地級以上的城市的農民工的集中度在持續提高,而縣級以下城鎮的農民工集中度在下降。這可能反映了我國城市化政策設計或執行的某種缺陷。大城市的綜合產業規劃政策造成了“大而全”的產業結構,擠壓了小城市的產業成長空間,是產生這種缺陷的基本原因,這是我的看法。這方面的問題說明,農民工問題需要政策綜合配套來解決。這個報告還做出了一個在我看來十分重要的研究結論,它分析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形勢以后,得出的結論是:今后一個時期農民工總體上外出大于返鄉的格局不會改變。我以為,這個估計結果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值得決策者重視。從報告中的數據看,農民工的“返鄉創業”主要集中在非農產業,并落腳在小城鎮,而不是村莊。非農產業的特性是集中發展,否則沒有效益。所以,“返鄉創業”的本質應該是在農村“平地造新城”。我以為這個認識也需要決策者高度關注。
中國農村究竟有多少剩余勞動力?未來30年里,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是一個不斷減小的數量,絕非一個常量。報告正確地看到,“劉易斯拐點”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時段”。正因為如此,中國一度出現的“民工荒”也可能是偶發的、暫時性的現象,它與勞動報酬的剛性變動特征有關,而不具有標志性的歷史意義。進一步推論,局部的“民工荒”的出現不應成為國家基本政策調整的依據。
(作者黨國英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