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呼吁廣東先行先試創設關愛基金
有一群孩子,父母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里謀生糊口。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才能感覺父母的存在。當別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樣年華的時候,他們被留在鄉下,孤獨地像荒草一樣生長。
“這些名字叫做‘留守兒童’的孩子,值得我們每一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值得全社會關愛。”昨日,由省政協常委、團省委副書記陳東,省政協委員、省財政廳副廳長沈梅紅聯名提交的一份《關于加強廣東農村留守少年兒童關愛工作》的提案,火速在“兩會”上“躥紅”。提案當中透露的我省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翔實數據引發了代表、委員們的熱議。
-現狀
過半父母“從不交流”或“很少交流”
“我接觸過一個個案,11歲的男孩子與祖父母一起長大,整整七年只見過父母五回,平時就靠打打電話。這頭媽媽覺得‘兒子被自己遺棄’了,那頭小男孩連發夢都‘記不清爸爸媽媽的樣子’了……”陳東說,當他接觸到這個個案時,突然感到最溫暖的親情竟然因為“留守”而讓人心酸。
陳東說,隨著我省“雙轉移”政策的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由此帶來的農村外出務工青壯年人口的持續攀升,廣東已成為全國留守兒童超過百萬的七個省份之一,并且還有持續增長的趨勢。省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出了一份調研報告,數據顯示,80%以上的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由老人看管;70%以上的留守少年兒童的父母平均每半年至一年回家一次,且停留時間短暫。
“在云浮市9個行政村的調研顯示,大部分外出務工的父母打電話回家時缺乏與子女的情感交流,超過一半的父母‘從不交流’或‘很少交流’。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自己解決’的留守少年兒童占47.6%。”沈梅紅說,“一些留守少年兒童不僅自己得不到照顧,還要分身照顧家中老小,其所承受的勞動壓力遠遠大于非留守少年兒童。”
此外,留守少年兒童的祖輩監護人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達28.2%,85%的祖輩監護人在孩子遇到學習困難時,基本無法提供輔導。
-原因
沒有爹媽在旁的孩子像草
秀華(化名)6歲那年,在廣州以“收購廢品”謀生的父母就把她送回清新縣的鄉下,與2個姐姐和1個哥哥,一起“小鬼當家”。“她在學校常常都不敢抬頭,但有一次卻被幾個女孩子一起揪著頭發說她頭發臟要剪掉……后來連學都不敢上。”團省委書記譚君鐵代表也很痛心地告訴記者,其多次下鄉調研都了解到一些未成年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困境”,而其中大部分的原因,最初都是由父母不在身邊的“自卑感”引起,并引發多種傷害他人或被他人傷害的困境,甚至悲劇。
譚君鐵說,留守少年兒童與父母的長期分隔兩地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祖輩教育替代不了父母關愛,放任自流嚴重影響身心發展,而留守少年兒童正處在最需要父愛母愛的年齡,父母關懷的缺失,極易導致子女性格孤僻、學習無味、心理失衡、行為偏差等問題的出現。”
“沒有爹媽在旁的孩子就像草……”一些農民工代表也對就發生在他們身邊的“留守兒童現象”深有感觸。“在很多農村,辦學條件都很差,基本沒有心理輔導,而且有的學校為了避免承擔責任與風險,千方百計減少留守兒童的在校時間。”來自深圳的農民工代表張志亞感嘆。
-建議
可否在希望工程下設專門幫扶基金
陳東建議:“可以建立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志愿者隊伍,包括在留守少年兒童所在地中學選拔優秀團學干部擔任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志愿者,配合留守少年兒童輔導員開展工作;吸收留守少年兒童所在地的退休老教師、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模范等加入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志愿者隊伍等等。”
一提起保障就離不開財力支持,但在目前省級預算緊張的情況下,怎樣解決呢?
對此,沈梅紅建議各級政府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的形式,為各級聯席會議開展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提供經費支持。“也可以由發起并實施希望工程事業的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設立‘廣東關愛農村留守少年兒童公益基金’,由政府提供種子基金,福彩、體彩在收益金中切塊支持,同時廣泛發動社會捐贈,募集資金作保障。”她說,此外,各級工會也可以劃撥一定比例的工會費為外出務工人員解決后顧之憂。謝苗楓梅志清徐林曹斯洪奕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