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服務設施不足--“機構養老”難當重任
在記者調查中,不少專家認為,一方面“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諸多挑戰,另一方面“機構養老”未能緩解“家庭養老”的壓力。截至2009年底,我國各類老年福利機構3.81萬個,床位266.2萬張,養老床位總數僅占全國老年人口的1.59%。
由于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養老機構布局不盡合理,既存在“一床難求”的問題,也存在“床位閑置”的現象,一些老年公寓、養老院的入住率并不高。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收費偏高,老年人難以承受;二是社會養老機構的設施和管理服務水平難以令人滿意;另外,也有傳統觀念上的原因,‘機構養老’尚未被老年人普遍接受。有的老人認為‘進老年公寓就是被子女遺棄’,子女也擔心被人指為‘不孝’。”山東省老齡辦副主任陳志軍說。
北京市民傅先生對此深有體會。為了給孩子姥姥找個合適的地方養老,他比較了當地多家養老院,最大的感觸是,收費便宜的養老院往往設備陳舊、衛生條件差,而醫療衛生條件好的養老院價格比較高:“北京的養老院門檻在一千三四百元,如果老人不能自理,起碼要兩千四百元左右。”
在一些地方,條件好的養老院供不應求。在濟南最大的養老院富翔老年公寓記者發現,公寓按二星級賓館標準裝修,分單人房、雙人房和三人房,室內整潔明亮。老人們要么玩紙牌,要么聊家常,顯得其樂融融。但其負責人孫煜航說,公寓的400張床位已全部滿員,還有60多人在排隊。
另一方面,條件差的養老院入住率較低,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資源浪費。“在開銷較大的水電、稅費等方面,公辦養老機構享有優惠和補貼,而民辦養老機構按非居民性質收費,日常開支負擔很重。”山東省德州福泰老年公寓負責人孟非州說,“資金短缺、服務差設施差、入住率低”成為限制民營養老機構發展的惡性循環。
孫煜航說,富翔公寓雖然滿員,也處于微利狀態。從養老機構的供需看,目前還算勉強維持平衡,如果政府再不加大對民營養老機構的優惠措施,進一步培育“社會養老機構”,那么隨著老齡人口的持續增加,5至8年這一市場必將失衡。
喬曉春認為,政府一方面要對民營養老機構實行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對喪失了自理能力或達到一定年齡的老人,在入住養老機構時要給予補貼,“瑞典90歲以上的老年癡呆者進入養老機構,政府承擔全部費用,值得我們借鑒。”
“居家養老”新模式:社區服務+政府補貼
記者調查發現,山東省青島市正在探索一種叫“居家養老”的新模式,其核心內容包括,社區提供優質服務,政府給予一定補貼。
住在青島市市南區八大峽街道成武路社區的獨居老人,現在每天都能得到“居家養老”服務員的探視,這些由政府出資聘用、分配到各社區公益性崗位的服務員,還會給他們送來一袋牛奶和一份《老年生活報》,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在市南區,享受街道資助的送奶、送報、送家政、送保險、送午餐、送愛心服務的老人已有5000多人。
青島市老齡辦事業處處長王少梅介紹說,青島市在區(市)級成立了養老服務中心,街道成立養老服務社,社區建立養老服務站,由政府聘用人員為困難老人提供政府購買的“居家養老”服務,為其他老人實行有償和低償服務。各區服務各有特色:市南區提供“六送”服務,市北區政府出資為2400多戶獨居老人安裝應急呼叫器,提供24小時緊急呼叫服務;四方區政府在社區建起助老大食堂,為困難老人提供就餐和送餐服務,街道對食堂運營實行補貼。
喬曉春認為,這種“居家養老”新模式,集中了“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兩方面的優點,既減輕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經濟負擔,又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建設養老機構的福利資金,符合我國國情。”
中國社會學研究會會長陸學藝也認為,目前我國的社區發育不完善,義工隊伍短缺,社區服務人員滿足不了需求,“如果社區服務這張網建立起來,社區服務功能盡快完善,就能承擔一部分養老壓力。”
“從法理上講,養老是需要國家投入支持的,不能完全交由市場及家庭。”喬曉春等專家說,鑒于我國老人更愿意“居家養老”的現實,政府應在社區建立養老服務和協調中心,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廉價、優質的養老服務,其內容包括老年生活照料、衛生護理、心理健康、精神慰藉等。
還有專家建議,在社區建立相應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如青年志愿者隊伍;以下崗職工為主的生活服務隊伍;以社區衛生中心為主的醫療護理隊伍等;通過社團形式將社區低齡健康的老人組織起來,為高齡的需要照料的老人提供居家服務,把服務時間“儲存”起來,當自己需要生活照料時,優先免費享受同等時間的服務。(記者王研王海鷹 吉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