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預警越來越難
這種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廣東雨日減少、雨強增大。溫之平和廣東省氣象局的專家根據統計數據判斷,廣東降水逐漸呈現強降水次數變少,但降水強度增大的態勢,每次短時間內集中降水量比較大。
這種趨勢所造成的結果是,對氣象預報預警能力的要求更高。然而越是極端的天氣,越是難提前預警。讓氣象工作者印象深刻的是,5月6日晚打破廣州歷史雨強紀錄的暴雨,據天氣圖表顯示,6日20時500百帕高空槽已經移到粵東,廣州處于高空槽后西北氣流控制之下,而850百帕切變線還遠在湖南、江西境內,弱冷空氣前鋒還在廣西。天氣學原理幾乎不可能出現如此強降水。
對這類罕見的大暴雨短時臨近預報,國際上一般也僅能提前30分鐘到1小時做出準確預警。龍卷風、颶風等極端惡劣的氣象現象,即使在技術發達的美國,也僅能提前15分鐘預警。
越是難預警的極端天氣,越需要及時反應應急。“短時預警主要靠衛星、雷達、自動站,預警發令槍一響,各部門需要及時聯動,立刻防御”,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林良勛說。
廣州市三防辦的專家表示,預警發布后,交通管理部門應對積水地區實行交通引導或管制,排水管理部門啟動城市積澇應急程序,加強疏通地下排水管道,防止城市內澇;各級政府及時轉移危險地帶人員以及危房居民到安全場所避雨。
話雖如此,實際仍有差距。三場暴雨造成道路建筑大面積水浸的新聞一再見諸報端,令人觸目驚心。
暴露種種應急不力
“廣州還會出現這樣的強暴雨,”溫之平指出,他認為政府提高對氣象預測方面的投入很重要,有關技術人才,還有設備等各個方面投入,遠遠比不了美國日本等。
溫之平教授認為,應該多建立一些氣象觀測點,增大數據收集量,迅速改進我們落后的數值模式。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公共設施配置力度,提前做好防洪準備。并且加大技術、人才以及設備的配置,改進訊息傳播以及公民的相關知識與預防意識。
“廣州應對內澇要像日本預防地震那樣重視。”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強調,“治水是系統工程,不能只把局部水浸點搞好,而忽略其他薄弱環節,并建議城市建設留出更多綠地湖泊增強城市雨水吸納能力。”
對于市民來說也有困惑,目前的氣象信息發布手段雖多樣,但各有優勢和不足。例如對廣州所有手機用戶,一條氣象短信全部發完也需要4個小時,有時發完暴雨已經結束了,電視、上網發布,則需要市民需求天氣信息時有看電視、上網的條件,像“5·7”特大暴雨發生在半夜,大部分人電視關了,手機關了,沒有收到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
因此,氣象部門認為,當務之急是讓市民獲取氣象信息更加及時。“廣州一周三場暴雨,相同情況下有些人損失慘重,有些人則安然無恙,區別就在于信息獲取。”有需求的市民應該通過自己方便的渠道,及時就近了解信息,并可采取多種方式互為補充,確保關鍵時刻發揮作用。所以,“一定要像經營家庭財產一樣管理自己獲取關鍵信息渠道。”林良勛表示。
浙江大學氣象信息與災害預測研究所所長譚季青建議,老百姓加強在暴雨發生后的應對意識,學會在暴雨環境下生存。就像日本人在地震中一樣。“買保險也不失為減少損失的一種策略。但目前,我國這一方面的應對還不是很成熟。”
“當然,從宏觀上根本上來說,人類社會應注重節能減排,倡導低碳環保的生產生活,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的不良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