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華網蘭州7月6日電(記者姜偉超)一大早,鄭玉良就發動起了停在院子里的拖拉機,準備給客戶跑運輸。6年前,他每天要干的第一件事情是走半個小時的山路給家里挑水。
鄭玉良是甘肅省平涼市華亭縣興民村村民。興民村是一個扶貧移民村,村里共有278戶、1310口人,全是從60公里遠的關山深處搬遷來的。
扶貧移民,就是將生活在不適宜人類生存地區的農民搬遷到適宜生存發展地區的一種特殊扶貧方式。
“我長大后就想搬出來,但是一沒錢、二沒地。要不是政府搬遷,我現在還是過著為吃飯發愁的日子。”鄭玉良說。
鄭玉良家原來世代生活的地方叫麻庵鄉麻庵村,在關山深處,一年到頭陰冷潮濕,沒有一塊像樣的農田,沒有自來水,也沒通電。“有些地方連牛都上不去,一年只有3個月能吃上新鮮菜,畝產很低,口糧經常不夠吃。”鄭玉良說,由于學校離家太遠,加上山路難行,他的小孩10歲了還沒上學。
2005年,當地政府開始實施麻庵移民搬遷工程,278戶大山農民陸續搬到了離華亭縣城不遠的西華鎮,現房安置。在有著7間磚瓦房的院落里,太陽能、自來水、電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與村里的男人一樣,除了幫家里種蔬菜大棚,鄭玉良現在每天天剛亮就開著拖拉機出去跑運輸,一天能掙200元左右。
“孩子上學了,收入也高了,有病隨時都能看。”鄭玉良說。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鄭玉良夫婦打算把院墻推到,再蓋5間房子。“大概1.5萬元一間,錢已經存夠了。”他說。
據甘肅省扶貧辦統計,截至目前,甘肅已將53個貧困縣(區)的84.847萬人成功地異地安置,興建了移民基地64個,利用農場及村舍撂荒地建立移民點725個。經移民開發項目配套,被安置的農民基本成功脫貧。
甘肅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布。由于歷史等原因,一些農民世代生活在高寒陰濕、高海拔、干旱等自然條件極為嚴酷的地區。由于基本生存條件缺失,一般的扶貧方式難以幫助生活在這些地區的農民脫貧致富。
針對“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現象,從上世紀80年代起,甘肅結合全省各地實際提出了移民扶貧建設方針,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移民搬遷。
甘肅省扶貧辦副主任張森說,通過扶貧移民的成功探索,甘肅摸索出了一系列工業移民、教育移民、勞務輸出移民及城市移民的新路子。
“下一步,甘肅將繼續加大扶貧移民基地建設,加強多種移民方式的結合。同時,增加移民區公益設施建設投入,引導其形成支柱產業。支持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進一步提高移民區的生產、生活質量。”張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