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定西扶貧開發三十年:成就、亮點及經驗啟示

2012年12月26日16:19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定西 扶貧 經驗 介紹 總結 貧困 貧困人口 農村

1982年12月10日,國務院決定把“三西”地區(甘肅定西、河西和寧夏西海固)的農業建設作為專項列入國家計劃,連續10年每年撥款2億元農業建設專款,以便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地區的貧困問題。從此,開啟了“三西”扶貧開發計劃。經過30年的努力,這片土地改寫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飽經苦難的人民正在告別苦瘠,迎來新生。

定西作為“三西”扶貧的發源地,首開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的先河。在中央的關懷和支持下,定西一直大膽探索,攻堅克難,科學創新,著力解決最大矛盾,先后實現三次巨變:于1999年提前一年實現整體基本解決溫飽;于2008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改革開放30年18個典型地區之一;于近年經濟步入又快又穩發展軌道,被社會和新聞媒體贊譽為“真是把好文章寫在了大地上”,被省委領導肯定為走出了一條“群眾增收致富和經濟現代化發展的成功路子”。

在昔日苦甲天下的定西,30年扶貧開發到底鑄就了哪些新成就、探索了哪些新亮點、積累了哪些新經驗?

帶著這些思考,調研小組同定西市委研究室、市扶貧辦一道,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調研。

調研組在走訪市縣兩級扶貧部門、查閱歷年扶貧開發規劃、總結等資料的同時,充分利用掛任扶貧辦職務的有利條件,選取一些鄉村開展小型調研,走訪農戶,實地了解情況。在此基礎上,多次開會討論,系統梳理、認真歸納、總結提升定西30年扶貧開發的歷程和經驗,以期得出一些啟示和思考。

貧瘠土地上的歷史巨變

歷史上的定西,曾是一塊比較富庶的牧區。《資治通鑒》記載,“天下稱富庶者莫如隴右”。

明清以來至整個近代,由于自然、社會等原因,定西逐漸成為全國最貧困的地方之一。晚清時,陜甘總督左宗棠曾上書清廷:“隴中苦瘠甲于天下”。當時的隴中,主要是現在的定西一帶。

定西的貧困,可以用一個“苦”字來概括。

一是自然環境的苦。“山是和尚頭,溝里沒水流,遍地難長草,空中少飛鳥”是定西自然環境的真實反映。定西地處黃土高原區、青藏高原和西秦嶺交匯地帶,地質結構復雜,氣候多變,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多發,有“十年十災”、“無災不成年”之說。國家統計的10種自然災害中,定西就占了7種。以渭河為界,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氣候干燥,年降雨量300—400毫米,年蒸發量高達1600毫米以上,地表植被稀疏,是黃河流域乃至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相當一部分地區人畜飲水都很困難,農作物的收成更是難以保證。南部高寒陰濕區,山地占到9成,山大溝深、土地坡度大、耕地瘠薄、利用率低,不下雨寸草難生,一下雨山洪肆虐,凍、旱、澇、雹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繁。

二是百姓生活的苦。史料記載,解放前這里的百姓一直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缺水喝,缺柴燒的生活。有的老人這樣描述當時定西地區的窮苦:“有的農民家里就一個碗,老爺爺先吃,吃完兒子吃,然后兩個小孩吃,再是女人吃。小孩沒有衣服穿,光著屁股,只用個繩子在腰里系著,冬天凍得直打顫”。新中國成立后,定西一直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被稱為新中國的“老大難”。當地百姓常說這里是“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種了一坡,收了一車,打了一斗,煮了一鍋”。正常年景一畝地的糧食產量只有一二百斤,一遇災年連籽種都收不回。最旱的年景,地上浮土十幾厘米厚,干渴的麻雀跟著拉水的車子飛。1973年,周恩來總理在了解到定西貧苦的情況后難過得流下了眼淚。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居民仍過著“吃救濟糧、種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穿黃衣裳、喝拉運水、住茅草房”的生活。“救濟救濟、越救越急”,燃料、飼料、肥料“三料”俱缺,吃飯、飲水、行路“三難”俱全,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1982年,定西地區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有170萬、貧困面為78%,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05元。這一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考察定西后丟下一句令人絕望的評價,認為這里“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

從1983年開始,隨著國家“三西”建設號角的吹響,定西人民拉開了扶貧開發的歷史性序幕。他們堅持“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從救濟式扶貧到基礎開發式扶貧,從綜合開發式扶貧到參與式整村推進,通過“治山水、強基礎、興科技、調結構”,使貧窮落后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回顧定西扶貧開發的歷程,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綜合治理,夯實基礎(1983—1993年)。針對農村異常突出的燃料、飼料、肥料短缺和飲水困難問題,重點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通過供煤植薪、推廣節柴灶、太陽灶等措施,初步解決了農村的燃料問題。按照“山頂戴帽子、山腰纏帶子、山底穿靴子”的模式,開展了大規模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把85%以上的山坡地都修成了水平梯田。實施一戶“一個集雨場、兩眼水窖、一畝庭院經濟”的“121工程”,解決人畜飲水困難,不斷創造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與1982年相比,到1993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05元增加到423元,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170萬人下降到85.43萬人,絕對貧困面由78%下降到35%。

第二階段:調整結構,解決溫飽(1994—1999年)。1994年,國家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定西市七縣(區)全部被列為國家進行扶持的貧困縣。定西抓住這一發展機遇,改變“就糧抓糧,以糧為主”的老路子,提出“梯田+水窖+科技=穩定解決溫飽,調整結構+龍頭企業+開拓市場=脫貧致富”的發展思路,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引導群眾調整農業結構,將扶貧資金重點投向地膜糧作、洋芋種植、梯田建設、集雨補灌“四大工程”和洋芋、中藥材、畜草、果菜“四大產業”。到1999年底,歷史性地實現了基本解決溫飽的扶貧攻堅階段目標。

第三階段:創新思路,鞏固提高(2000—2010年)。進入新世紀,定西扶貧開發工作按照“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時代、遵循科學規律”的發展思路,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建設的機遇,將參與式整村推進作為突破口,圍繞打造中國薯都、中國藥都,把解決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與解決低收入貧困人口的增收問題相結合,把持續改善生態、生產基本條件與推進社會、文化、科技、教育全面發展相結合,把扶持到村到戶的種養業與區域性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強重點鄉村經濟實力相結合,進一步加快了扶貧開發的進程。到2010年底,全市農村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90.2萬人下降到39.33萬人,貧困面下降到15.52%,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第四階段:整合資源,綜合發展(2011年—現在)。2011年以來,定西扶貧開發工作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和定西市七縣(區)全部納入國家六盤山特殊困難地區為契機,創新扶貧開發思路和模式,整合配套各類資源,統籌兼顧解決突出問題,突出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著力打造中國農村扶貧開發攻堅試驗示范區、全國馬鈴薯貿工農一體化示范區、全國中醫藥產業發展示范區、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以及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開啟了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良好局面。

經過30年的扶貧開發,定西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187.06億元,是1999年的4.71倍、1978年的74.82倍;人均生產總值5781元,是1999年的4.2倍、1978年的51.4倍;固定資產投資281.7億元,是1999年的18.5倍、1978年的1666倍;大口徑財政收入17.76億元,是1978年的59.1倍;糧食總產量120.17萬噸,是1978年的2.67倍。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超出全省平均增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跨越追趕之勢正在形成。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66:28:6調整為2011年的28:28:44。“兩頭大、中間小”的經濟結構得到歷史性的改變。工業快速發展,對財政貢獻率提高到21%。第三產業快速提升,年均增長12.29%。個體私營企業迅速壯大,非公有制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達38%。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馬鈴薯、中醫藥等6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定西,獲得國家專利117件,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全市每萬人口中在校中小學生由1977年的1400人增加到2000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由1977年的82%提高到99.35%;初中階段入學率由1977年的不足60%提高到97.3%。初步建立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每千人擁有病床和衛生技術人員分別為2.09張和2.06人,分別是1978年的2倍和3倍。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0.35%、90.5%。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9.64元,是1978年的5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3074元,是1978年的42.7倍。財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達115億元,是前五年的7.4倍。城鄉低保標準逐年提高,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農村低保覆蓋面由0.24%提高到19.3%。人民生活在共建共享中持續改善。

向日蕭瑟今不在,苦地播下新生活。今天的定西,已是綠樹種到山頭,公路通到村頭,手機拿到手頭,電視擺在柜頭,老百姓樂在心頭。安定區魯家溝鎮太平村,當年一貧如洗唱著流浪歌背井離鄉的陳云花,如今在政府貼息貸款支持下,建起了雞舍,購買了雞苗,養雞規模達3000多只,年養雞收入達七八萬元。一批像陳云花這樣依靠勤勞和智慧致富的帶頭人成長了起來。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人,卻不再是原來的窮人了。

不懈探索中的創新亮點

定西艱辛求索擺脫貧困的發展之路,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堅實的腳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書寫了一個又一個亮點。其中一些亮點做法對全國的扶貧開發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有的甚至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亮點一:整村推進扶貧新方式引起全球關注。

1998年,定西作為甘肅扶貧模式創新示范的主要區域之一,率先示范推廣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新方式。參與式整村推進就是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依靠貧困群眾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對扶貧開發重點村(鄉)經濟和社會發展統一規劃、綜合開發、整體推進的扶貧方式。

從試點至今,全市共投入資金39190萬元,在508個重點村(鄉)示范推廣了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方式,扶貧成效顯著。初步解決了項目村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看病難等突出問題;項目戶都形成了一項以上能夠穩定增加收入的主導產業;家庭主要勞動力比較熟練地掌握了兩項以上種養業增收致富技術;強化了集科技培訓、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為主的村級文化活動陣地建設,村級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項目村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在2004年召開的上海“全球扶貧大會”上,定西市安定區景泉鄉聯新村“生態經濟型反貧困”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模式得到了與會官員與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并作為全球70個、中國8個成功案例之一進行了廣泛交流。

亮點二:產業化扶貧成為農業增收主渠道。

貧困人口在基本解決溫飽之后,要繼續向前發展,核心問題是要增加收入,而增加收入的關鍵,就要培育發展自己的特色優勢產業。定西根據特殊的地形地理條件、氣候資源和生態環境,圍繞打造“中國薯都”和“中國藥都”戰略目標,大力扶持發展以馬鈴薯、中醫藥、草畜等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以全膜雙壟溝播為主的旱作高效農業,以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為主的設施農業,努力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1   2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