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蘭州石化公司員工郭萍去山區助學走訪
王嫻后來才知道,如果沒有那2000元助學款,常年患有哮喘病的父親就打算把藥停了,省下錢給她湊學費。她清楚地記得,上一次父親停藥后哮喘發作,“差點兒沒命”。那筆數額并不算多的助學款,用王嫻的話來說,“是救命錢”。去年,這個20歲的甘肅農村女孩考上了重慶師范大學,被自己心儀的心理學專業錄取,但臨近開學,她卻不敢去報到。
去年收成不好,年邁體弱的父母湊不齊王嫻和哥哥上學的錢。正當一籌莫展時,她接到通知,讓她去領取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發放的“扶貧助困、共享陽光”獎學金(以下簡稱“陽光助學”獎學金)。“這錢真解了我們全家的燃眉之急”,王嫻一臉寬慰。
事實上,自2005年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扶貧助困、共享陽光”獎學金發放以來,每年都為1000多名貧困學子雪中送炭。這項連續開展了8年的助學活動,已累計出資850萬元,資助8266名貧困學生。
鮮為人知的是,作為新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煉化生產企業——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在教育扶貧這條路上,已經堅持了20多年。其間,蘭州石化公司曾歷經重組和變動,尤其從1999年開始,蘭州石化按照中國石油的總體部署開始了8年“四三二一”的重組整合歷程,但對助學扶貧的工作,從未間斷過。
無數寒門學子受到扶助,“陽光助學”獎學金只是這些“石油人”20多年助學路上的一塊基石。“扶貧助困、回饋社會,是中國石油作為央企義不容辭的擔當和責任。”這已成為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的集體共識。
鄉村里最好的建筑是“石油人”援建的學校
這條漫漫助學路可以溯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那時,甘肅的兩個貧困縣——莊浪縣和渭源縣成為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的扶貧對象,老一輩的蘭州石化人開始思考:在甘肅開展扶貧工作的突破口在哪里?
甘肅省現有58個貧困縣,占縣區總數的67%,“綜合考慮到甘肅地區干旱少雨、資源匱乏,最有效、最長效的脫貧辦法就是教書育人、幫助孩子成長成才,讓他們帶動家庭生活的改變,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把扶貧助學當做扶貧工作的重頭戲。”蘭州石化公司一位領導表示。
當時,針對莊浪縣、渭源縣的實際,公司確定了“輸血”與“造血”并舉,以增強其“造血”功能為重點,濟困與助學相結合,以助學興教為重點的扶貧方針,并首先大力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
許多蘭州石化人都見過那些貧困地區“瀕危”的校舍,墻上裂得縫子能有七八厘米寬,許多教室還是1950~1960年代建的土坯房,桌椅板凳“缺胳膊少腿”,就在下面墊幾塊磚繼續用,桌面上也坑坑洼洼,“都不知道那些孩子是怎么在上面寫字的,看著讓人心疼,都是上小學的孩子”。
1993年,在蘭州石化的幫助下,渭源和莊浪兩個縣的中小學校率先在甘肅實現了“無危房、無危墻、有桌凳”的目標。在莊浪縣,1993~2012年,蘭州石化公司先后資助建成了9所小學。
1990年9月,甘肅省第一所希望小學——蘭渭希望小學在渭源落成,而“蘭渭”之“蘭”指的就是蘭州石化公司。當時,他們為學校捐款修建了一幢磚木的活動室,還捐贈了體育器械和各種樂器,組建了一支50人的鼓號隊。
蘭渭希望小學現任校長趙小平,當年還是一名小學生,在他的記憶里,“蘭渭小學的鼓號隊特別氣派。”每到六一兒童節,各鄉的小學都派出方隊到鎮上演出,他是鎮上另一所小學儀仗隊的羊皮鼓手,但是他們只有一個雙面的羊皮鼓,穿借來的藍線衣,而“蘭渭的鼓號隊一水的白色制服,還有兩面大軍鼓、20多面小軍鼓和20多個小號,看著特羨慕。”想起這些,趙小平仍不禁感慨。
實施扶貧工作20多年來,蘭州石化公司累計為莊浪、渭源縣投放資金和物資5000多萬元,使全縣中小學的面貌徹底改觀,被全國人大代表視察組譽為“貧困地區實施義務教育法的一面旗幟”。
從2000~2012年,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完成對17所鄉村學校的援建工作,許多學校在山溝里落了腳。如今,在甘肅那些偏遠的鄉村里,最好的建筑是“石油人”援建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