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開發“十二五”規劃

發布時間: 2014-10-10 15:24:08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  |  責任編輯: 魏博
關鍵詞: 寧夏回族自治區 扶貧開發 “三西”農業開發 消除絕對貧困

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努力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加快建設中部干旱帶高效節水補灌工程和南部山區百萬畝庫井灌區高效節水改造工程。加強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設,改造塘壩、蓄水池、水窖、土園井等小型水源工程1.3萬處,推廣庫壩、窖(井)、池等小型、微型水利設施聯合應用,發展零星小片節灌面積3-5萬畝。加快建設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解決固原市原州區等4區(縣)44個鄉鎮609個行政村112萬城鄉居民的生活用水問題。加快完成鹽環定揚黃續建、同心下馬關和中衛興仁綜合供水工程、固海擴灌十一泵站以后人畜飲水及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推進固原市、鹽池縣、中寧縣、同心縣等城鄉供水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解決中南部剩余62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基本實現解決全區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加快重點支流、中小河流、小山洪溝、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工程和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設,完善防洪工程體系,提高防洪能力;重點抓好六盤山地區公路建設和生態移民區公路建設,大幅度提高中南部地區公路交通保障能力。到2015年,貧困地區所有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所有鄉鎮有客運站,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招呼站;結合退耕還林口糧田建設,在南部山區新修高標準旱作農田132萬畝,基本實現坡地梯田化和人均3畝旱作基本農田的目標;加大危房危窯改造力度,到2012年,力爭完成15萬戶,使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全部的危房危窯得到改造,從根本上改善貧困農民生活條件,提高住房質量和安全保障水平。

八、加大生態治理與環境建設力度,不斷增強貧困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堅持生態優先,把基本農田建設、小流域綜合開發治理、退耕還林與增加農民收入、培育和發展后續產業緊密結合起來,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為核心,以重點生態工程為抓手,促進生態環境整體趨好和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圍繞生態移民區、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項目和大六盤山生態經濟圈建設,完成退耕地造林350萬畝,荒山造林375萬畝,封山育林100萬畝;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在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110條,新建骨干壩467座、除險加固267座,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00平方公里;大力建設生態工程,在中部干旱帶重點實施封山禁牧與草場封育,建設中部防沙治沙生態帶。在南部山區重點實施六盤山“三河源”水源保護工程,加快六盤山水源涵養林建設步伐。積極探索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九、加快城鎮化發展進程,積極吸納貧困農民轉移就業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基本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大幅度向中南部傾斜,加快城鎮化發展,引導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以建設寧南及陜甘寧地區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加大固原城市建設力度,增強城市服務配套功能,提升輻射帶動能力。依托固原鹽化工循環經濟示范基地、煤電聯產、新能源基地及新型建材的開發建設,構建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新格局,增強經濟發展能力,安置貧困人口就業;加快中南部9個縣城建設,按照“立足實際、特色突出、基礎完善、功能齊全、吸納人口、集聚產業”的要求,把山區縣城建設成為承接區域中心城市產業轉移,輻射帶動轄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城鎮;依托交通干線和產業布局,建設一批區位條件好、產業優勢突出、有發展潛力和帶動作用強的中心鎮,吸引農村人口向中心城鎮集聚,進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到2015年,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城鎮化水平力爭達到40%。

十、加強教育科技事業建設,不斷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

擴大貧困地區學前教育資源,提高學前教育的普及程度,基本實現鄉(鎮)中心幼兒園全覆蓋;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全面提升貧困地區中小學基礎教育水平,全面消除中小學校舍安全隱患,有效解決“大通鋪、大班額”問題,推進義務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貧困地區優質教育建設步伐,完善以示范性高中為骨干的普通高中辦學體系建設,每個縣(市)建成1-2所標準化普通高中學校,爭取新增勞動力普遍達到高中文化水平;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規模,積極探索建立普通高中與中職教育溝通對接機制,實現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落實好中職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工作,切實保障貧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教育的權益,使更多貧困學生得到良好教育;繼續深入實施“雨露計劃”和“陽光工程”,積極開展貧困鄉村農業技術培訓、優良品種推廣、科技信息發布和科技示范活動,大力推進良種良法和適用技術向貧困農戶輻射擴散,不斷提高科技對扶貧開發的貢獻率。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黨員和致富帶頭人的科技培訓,使之真正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科技骨干力量。到2015年,貧困地區農村實用技術普及率達到80%以上,每個農戶至少有一名勞動力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

十一、加強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建設,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適應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發展的趨勢,以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為著力點,構建覆蓋貧困地區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貧困鄉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農民文化家園等惠民工程;進一步健全貧困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進城鄉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提高鄉(鎮)衛生院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改善醫療和康復服務設施條件,努力縮小中南部地區與川區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差距。認真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各項政策,實施婦幼衛生“四免一救助”政策,提高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著力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不斷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制度,抓好農民工參保工作,實施社會保障“一卡通”。完善大病救助和臨時救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貧困地區農村低保人口進行動態管理,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實現應保盡保。

十二、加大計劃生育工作力度,努力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十二五”期間,中南部地區仍處于生育高峰的爬坡和控制人口數量階段,計劃生育工作必須進一步強化措施,加大力度,綜合運用法律、行政、教育、經濟等手段,加快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機制。繼續深化“少生快富”工程,完善相關配套措施,擴大覆蓋范圍,認真實施“少數快富”千戶示范工程創建工作,努力提高計劃生育家庭收入水平;積極開展“優生促進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實現人口數量、結構、素質協調發展。到2015年,“少生快富”工程項目戶人均純收入高于當地平均水平30%以上,同時基本建成35萬生態移民的計劃生育服務設施。中南部地區出生政策符合率進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力爭控制在11‰以內。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