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資、消費持續增長,承接產業轉移力度加大
2008年,全省投資和消費較快增長,對外貿易增速放緩,參與泛長三角經濟金融合作進一步深化,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力度不斷強化。
1.投資較快增長,結構繼續優化。在“861”行動計劃帶動下,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788.9億元,連續4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見圖6)。同時,結構繼續優化。第一產業投資得到加強,全年增長66.4%,比上年提高61.1個百分點,為近三年最高水平;六大高耗能行業則大幅回落,全年增長12.5%,比上年回落37.3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比過半,成為推動全省投資增長的主體。自籌資金仍是主要資金來源,比重較上年上升5.6個百分點,而國內貸款資金比重下降。
2.消費增幅創新高,城鄉差距縮小。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3.2%和18.1%,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兩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隨著居民收入增加,消費市場保持活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3.4%,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創12年來最好水平(見圖7)。其中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增長23%,城鄉增幅差距由上年2.9個百分點縮小為0.7個百分點。
3.對外貿易增速放緩,部分行業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大。全年進出口總額突破200億美元,增長28.3%,較上年回落1.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長28.8%,回落0.2個百分點;進口增長27.6%,回落3.7個百分點。2008年下半年,汽車及零部件、家電等耐用品出口加工企業,以及資源型進口加工企業受金融危機沖擊較為突出。
4.參與泛長三角區域分工合作取得新進展,承接產業轉移規模繼續擴大。全年吸引省外資金達3226.5億元,增長49.3%,半數以上來自長三角地區。全年實際利用外資41.2億美元,增長20%。目前,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申請已獲國務院批準,規劃編制前期工作已經啟動,這一示范區將為安徽參與泛長三角區域合作提供重要平臺。
專欄 2:安徽省與泛長三角區域經濟金融合作
2008年初,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視察安徽時指出,要充分發揮安徽的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這是中央第一次向國內外正式公開提出“泛長三角”概念。在國家有關部委正在編制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中,安徽將被納入“泛長三角”規劃范疇。
近年來,安徽與長三角地區經濟合作不斷深化。目前,該省與蘇浙滬已先后簽署6個省級雙邊合作框架性協議、12個城市間合作協議;2008年向華東凈輸出煤炭2393萬噸;向華東輸送電量243億千瓦時,凈輸出量居全國第2位;該省50%以上的省外投資來自長三角,60%以上的勞務輸出集中在長三角;企業間滲透逐步深化,僅在上海注冊資金50萬元以上的安徽企業就達1.5萬家,注冊資本超過160億元。馬鋼集團在長三角已經建立10多家生產企業和大批銷售網點,海螺集團在蘇浙滬先后投資建立了17個子公司。
同時,安徽與長三角地區金融合作也日益密切。一是部分長三角地區中外資銀行落戶安徽。上海浦發銀行于2000、2007年分別在蕪湖、合肥設立分行,東亞銀行于2008年在合肥設立分行。該省還積極籌劃引進上海銀行、江蘇銀行、浙商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來皖設立分支機構。二是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開始參股安徽中小金融機構。寧波鄞州農村合作銀行2008年4月與安徽黟縣農村合作銀行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為該行第一大股東。三是安徽金融機構開始走向長三角地區。2008年底,徽商銀行南京分行獲批,并將于2009年一季度正式掛牌營業。四是區域金融服務一體化不斷推進。2007年的12月起,小額支付系統華東三省一市銀行匯票業務在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地區正式上線運行,為區域內數百萬家企事業單位的異地跨行票據結算提供更為安全和高效的服務。
安徽與長三角地區經濟金融互補性較強,兩地經濟金融合作的廣度、深度必將不斷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