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13年全省預算執行情況
據快報統計,2013年全省公共財政收入1277.4億元,增長9.8%;公共財政支出3369.2億元,增長6.2%。按現行財政體制計算,加減同中央結算和上年結轉結余后,公共財政預算凈結余2.2億元。
全省基金預算收入558.4億元,增長20.3%;基金預算支出610.6億元,增長16.8%。基金預算收支滾存結轉結余208.5億元。
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0.5億元,下降78.5%;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0.6億元,下降70.1%。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滾存結轉結余0.4億元。
省本級公共財政收入316.4億元,增長16.6%;公共財政支出784.8億元,下降0.7%。按現行財政體制計算,加減同中央和市縣結算以及上年結轉結余后,公共財政預算凈結余1億元。
省本級基金預算收入107.3億元,增長12.3%;基金預算支出106.2億元,增長18%。基金預算收支滾存結轉結余130.5億元。
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0.4億元,下降82.1%;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0.5億元,下降74.6%。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滾存結轉結余0.4億元。
過去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加快發展、創新發展、科學發展的要求,實施“五大規劃”,積極推進“十大重點產業”,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發展。按照省委“全黨抓發展、重點抓經濟、突出抓產業、關鍵抓項目”的要求,省政府出臺了《黑龍江省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整合產業發展資金,推進57個重點產業項目建設,構建以“十大重點產業”為重點的現代產業體系;投入資金2.7億元,支持重點產業園區建設,27個市縣重點產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56.5億元,入駐企業1622戶,實現產業集聚和項目集群發展。大力發展礦業經濟,投入資金15億元,實施重點勘查項目123個,集中力量找大礦。加大旅游宣傳支持力度,推動旅游經濟快速發展,全省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384億元,同比增長6.4%。對工業、財源、民生和經濟總量“十強縣”給予獎勵,激勵市縣加快發展,提升發展能力。完善促進工業穩增長“十七條”政策,獎勵補助227戶企業2.6億元,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堅持“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投入資金12.9億元,建設黑河、綏芬河、東寧等地進出口加工園區和工業園區,推進對俄經貿合作轉型升級。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從8月1日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減輕3.1萬戶納稅人稅收負擔3.3億元,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對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微企業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惠及11.6萬戶小微企業。取消稅務發票工本費等2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企業注冊登記費等11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負擔約1.7億元。全省政策性擔保機構共為3700余戶中小微企業和1.7萬名下崗職工及個體經營者提供融資擔保210億元,緩解了中小微企業發展和下崗職工創業融資難問題。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專利權質押擔保貸款風險補償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向31戶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放貸款2.3億元;將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擴大到2.9億元,吸引社會資本4.5億元,支持我省82戶初創期和成長期企業發展;實施重點領域首臺(套)產品獎勵政策,獎勵工業企業首臺(套)產品21個;實施專利普惠制獎勵政策,支持專利申請4164項、專利授權3078項,207家企業實現專利零突破。落實高新技術企業15%所得稅率優惠政策,303戶企業減免所得稅9億元;落實企業研發投入加計扣除政策,196戶企業減免所得稅5.6億元。推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投入資金4.9億元,對1318個科技攻關項目和529個基礎科研項目給予扶持,組織和參加各類科技成果招商和轉化對接會200多場,轉化科技成果523項,技術轉讓簽約額10.5億元,帶動投資95.8億元。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保護。投入資金18億元,淘汰鋼鐵、水泥、造紙等行業落后產能,實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1300萬平方米。投入資金13.4億元,建設78個“三供兩治”項目、54個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在16個試點縣和10個重點整治區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試點,開展鏡泊湖、興凱湖和山口湖生態環境治理,建設城鎮污水管網2386.6公里。投入資金23.5億元,支持生態功能區市縣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促進生態功能區環境保護與生態治理。落實草原生態保護政策,投入資金近9億元,治理“三化”草原66萬畝,禁牧草原2880萬畝,天然草原生態功能得到持續恢復,增產優質牧草6.6萬噸。投入資金78.3億元,實施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開展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植樹造林、森林撫育、退耕還林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項工作,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6.1%。推進城鎮化建設。投入資金2.7億元,支持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產業基礎好,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64個重點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沿烏蘇里江四縣(市)城鎮化建設試點,促進農村居民向小城鎮集聚。完善新農村建設“星級評定、以獎代補”辦法,投入資金1.8億元,對符合條件的245個示范村和34個重點村給予獎勵支持。投入資金6.3億元,落實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在850個中心村開展改善人居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投入資金11.9億元,在93個縣、區實施扶貧項目和少數民族項目,對500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12萬人受益。
(二)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建立涉農資金整合機制。圍繞貫徹“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任務,出臺了《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涉農資金整合方案》,整合77項涉農資金307.6億元,集中用于解決制約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出臺了《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擔保暫行辦法》,以省鑫正投資擔保集團有限公司為平臺,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擔保,探索解決合作社融資難、貸款難的辦法。截至2013年底,對各類合作社擔保貸款4310萬元。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4.57萬個,規模經營土地面積5099萬畝,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發展到10.1萬戶。整合資金建設水利基礎設施。投入資金33億元,對受洪災水毀的32項大江大河工程、92座水庫、299條河道、78個市縣灌澇區和93處水文測報設施進行修復。投入資金8.1億元,推進12個大型灌區建設,新增水田灌溉面積312萬畝,改善水田灌溉面積323萬畝。投入資金8.1億元,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了115.4萬農村人口和6.6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投入資金64.5億元,深入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和土地整治,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1017萬畝。加強農業機械化建設。投入資金18億元,補貼購置農機具裝備2.2萬臺(套),為558個農機合作社增配玉米收獲機械1785臺;新建99個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購置大型農機具3500臺(套),全省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91.5%,田間綜合作業機械化程度達到92.7%。推廣農業新技術。投入資金6.7億元,新建水稻智能浸種催芽車間200個、水稻育秧大棚2.8萬棟,水稻催芽能力覆蓋面積達到3300萬畝;五大糧食作物模式化栽培技術推廣面積達1.75億畝,推廣水稻施用液體硅肥115萬畝、大豆根瘤菌劑拌種400萬畝;推廣農作物新品種94個,農業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5%。推進農業規模化發展。投入資金1.1億元,采取先建后補方式,對37個設施蔬菜小區、78個儲窖、6個育苗中心和9個果菜越冬生產示范基地給予補助,全省設施蔬菜面積達79.4萬畝。投入資金3.7億元,通過財政補貼、金融租賃等方式,新建45個單體1200頭以上的奶牛場和5個祖代種豬場,對規模以上養殖大戶和小區可繁母牛使用性控凍精給予補貼,提高“兩牛一豬”規模化養殖水平。完善惠農富農政策。全省向農民發放糧食補貼124.7億元;對433戶超級種糧大戶發放農業基礎設施項目補貼1.4億元,支持金融部門開展種糧大戶融資貸款和糧食補貼質押及組合貸款,近10萬戶種糧大戶和農民共獲得銀行貸款55.3億元。采取先建后補方式,支持合作社建設烘干塔50座,增加糧食烘干能力18億斤,增強了農民售糧的話語權。投入資金21.2億元,支持糧食企業新建和翻建烘干塔106座,新增烘干能力93億斤,維修改造危倉老庫新增倉容90億斤,翻建地坪141.7萬平方米,新增潮糧堆場能力48.2億斤;建設簡易倉儲罩棚新增倉容80億斤,緩解農民集中售糧難問題。投入農業保險保費補貼8億元,種植業保險達到6564萬畝、養殖業保險達到53.5萬頭,保險公司向受災農戶賠付資金13.8億元。
(三)加快改善民生。各級政府把改善民生放在財政支出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全省財政用于民生支出1970.9億元,同比增長6.8%,占公共財政支出的58.5%,其中,省級財政用于民生支出455.2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58%,比2012年提高5.6個百分點。積極籌措搶險救災資金。各級財政采取調整預算支出結構、壓縮一般性支出等方式籌集資金,用于抗洪搶險、災民生活救助和農房恢復重建,25萬受災群眾重返家園安全過冬,不能返回家園的5萬多受災群眾得到妥善安置。省級財政籌集資金17億元,對各市縣抗洪搶險和損毀房屋重建給予補助。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落實引導市縣增加就業資金投入的獎補政策,支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投入資金44億元,落實高校畢業生求職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政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70.3萬人次,開發公益性崗位21.8萬個。投入貼息資金4.7億元,為14.2萬名失業和就業困難人員創業就業提供小額擔保貸款56.9億元。對全省公益性崗位上的16萬名就業困難人員每人每月增加工資50元,對公益性崗位上的1萬多殘疾人每人每月增加工資100元。全省城鎮新增就業78.8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43%。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籌措資金112.7億元,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月人均提高246元、達到1676元,增幅達17.2%。狠抓社保費征收管理工作,社保費收入實現511.2億元,增長20.9%。其中,基本養老保險費收入實現465億元,增收83.3億元,增長21.8%。提高274.4萬名城鄉低保對象的低保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城市低保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分別由月人均301元、235元提高到376元、282元,增幅分別達到25%和20%;農村低保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分別由年人均1718元、1236元提高到2181元、1483元,增幅分別達到27%和20%。省級財政撥付資金20億元,對城鄉低收入群體及機關、企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900多萬人發放一次性御寒補貼。省級財政對冬季室外作業的環衛工人每人每天增加補助10元。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對公辦敬老院進行整合改造,對199家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給予建設補貼和運行補貼,全省新增養老床位1.7萬張。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現基本藥物制度鄉村全覆蓋,鞏固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落實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績效工資補助政策,保障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平穩運行。投入資金58.2億元,提高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補助水平,由年人均240元提高到28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年人均財政補助水平由25元提高到30元,為城鄉居民提供11類4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進一步加快。為300所中心鄉鎮衛生院和83所市縣中醫院配備了救護車和車載急救設備,提高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急救及轉診轉運能力,支持19個市縣婦幼保健服務機構建設。深入實施計劃生育惠家工程,投入獎勵扶助資金1億元,全省11.8萬人次享受到獎勵扶助政策。發展教育事業。建立本科高校生均財政撥款動態調整機制,生均財政撥款水平達到1.2萬元以上。投入資金8億元,支持22個中高職國家重點學科(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推進50所國家和省級中高等職業教育示范院校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基準定額達到年生均小學560元、初中760元;農村義務教育取暖費補助標準提高到年生均260元;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完成946所農村中小學校“小火爐”改造任務,改善了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省財政三年累計投入資金16.7億元,新建公辦幼兒園444所、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154所,超額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獎助學政策,全部免除中等職業教育農村戶籍學生和城鎮家庭困難學生學費,幫助85萬名義務教育以上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完成學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落實公共文化惠民政策,全省88個博物館、107個公共圖書館、148個文化館(群眾藝術館)和90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對17個免費開放的民辦博物館給予獎補,提高民辦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推進公益性廣播電視工程,全省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8.56%和98.76%。
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工程建設,建立省圖書館與全省鄉鎮綜合文化站和社區文化中心(室)公共電子閱覽室以及村級服務站專用網絡,擴大基層公共電子閱覽范圍。創新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通過“政府買單、百姓看戲”等形式,鼓勵省屬文藝院團駐場和赴農村演出783場次。支持全省9056個行政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村級服務點建設、農家書屋運行維護和開展農村文體活動,農村公共文化活動日益豐富。推進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實施,扶持黑龍江文投集團公司等骨干文化企業發展,鼓勵黑龍江省同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民營文化企業加快發展,對納入國家文化出口獎勵范圍的企業給予獎勵。完善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全省第二批24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完成改制。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制定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貼息政策,為哈爾濱等8個市(地)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52.3億元貼息6384萬元。投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29.1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26.8萬套、竣工38萬套,改造農村泥草房22萬戶。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推進280個社區服務設施和信息化建設,繼續為長期義務獻工無報酬的社區黨支部書記和居委會居民小組長發放誤餐補貼。投入政法轉移支付資金23.7億元,提高基層政法部門辦案和裝備水平,建立了全省統一的監控圖像綜合應用平臺和流動人口居住證服務管理平臺,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萬件,化解特殊疑難信訪案件1190件,推進平安龍江建設。切實解決影響群眾生活質量的重點問題。從2013年起,省級財政分三年安排補助資金20億元,支持13個市(地)和綏芬河市、撫遠縣改造老舊供熱管網,提高集中供熱能力和質量。補助哈爾濱市等6個城市2億元,集中用于拆除小鍋爐、淘汰黃標車和治理霧霾。補助哈爾濱市2億元加快地鐵建設。省和13個市(地)及綏芬河市、撫遠縣共籌集資金9億元,購置清冰雪專用機械設備2872臺(套),全省中心城市清冰雪機械化率達到91%,提高了清冰雪突擊能力,便利了人民群眾出行。
(四)強化財政管理改革。完善財政體制機制。綏芬河市、撫遠縣實行行政省直管縣體制,對兩縣(市)返還營業稅1.2億元;賦予農墾建三江和九三管委會財稅職能,補助財力1億元保障其運行。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提高縣級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縣級財政供養人口人均財力達到9萬元,同比增長16.9%。建立鄉鎮財力保障機制,省級財政投入9.1億元,對全省每個鄉鎮平均補助100萬元。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預算編制體系,初步建立了包括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預算體系,首次向省人大報送了2013年全省及省級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推進政府和部門預決算公開,納入公開范圍的59個省直部門公開了部門預決算,市縣政府和部門預決算公開率達到25%。深化國庫管理改革。擴大公務卡制度改革范圍,實施公務卡強制結算目錄制度和預算單位現金使用比例控制制度。開展財政國庫資金清查工作,規范了國庫資金管理。完成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轉軌,市縣財政基本建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深化政府采購改革。出臺《黑龍江省省級政府采購預算管理辦法》,簡化政府集中采購程序,提高政府集中采購效率。2013年全省政府集中采購支出290.4億元,增長10.3%,平均節支率9%。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對省級財政年初預算安排的部分專項資金、省直預算單位以前年度結余結轉資金進行清理,采取調整支出方向和收回總預算等方式,統籌抗洪搶險、災后重建以及其他急需安排的支出。完善增收節支措施。省政府下發了做好開源節流工作的通知,各地大力挖掘稅收和非稅收入潛力。全面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九項規定,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強化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壓縮“三公經費”和會議費等一般性支出,省級四項經費支出同比下降19.8%。
認真研究辦理涉及財政方面的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所提184條建議提案全部答復。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關于促進經濟質量和效益提升、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嚴格預算執行、加強預算決算管理和監督等決議,已通過完善政策、整合資金、調優結構、深化改革和強化管理等措施認真予以落實。省人大常委會對預算績效管理開展專題詢問,得到社會積極反響。
上述成績的取得,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得益于人大的有力監督,得益于政協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各級財稅部門服務大局、履職盡責,依法理財水平不斷提高。客觀地看,在財政改革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勤儉節約過日子思想有待強化,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有待完善,整合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有待加強,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有待提升,擠占挪用財政專項資金、坐收坐支等違反財經紀律的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決。
二、2014年全省及省級預算草案
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的關鍵一年。我國經濟發展環境依然錯綜復雜,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具有不少新的有力支撐和難得機遇,特別是全面深化改革將進一步釋放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同時,經濟發展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落實結構性減稅、取消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特別是“營改增”范圍的進一步擴大,以及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疊加,財政收入將維持較低幅度增長。持續改善民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推進城鎮化建設以及償還到期政府性債務等增支壓力較大,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2014年全省預算編制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五大規劃”和“十大重點產業”,以開源節流為主線,以推進改革為重點,堅持勤儉節約,從嚴從緊控制“三公經費”,健全厲行節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支出結構,集中力量辦大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民生改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發揮財稅改革在經濟改革中的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
2014年全省預算編制的基本原則:一是積極穩妥。稅收收入與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等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相適應,綜合考慮稅收政策調整因素,結合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合理預計財政收入增幅。二是突出重點。堅持“錢隨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決問題”,資金跟著項目走,統籌中央和地方、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存量和增量資金,集中時間、空間和項目進行投放,迅速有效生成發展能力,集中資金解決改革發展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中的突出問題。三是厲行節約。認真落實《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嚴格執行省委九項規定,從嚴控制機關車輛購置和運行費、公務接待費、因公出國(境)經費及會議費等支出。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2014年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計1392億元左右,增長9%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安排2983.4億元,增長6%,加減同中央各項結算后,預算收支是平衡的。
全省基金預算收入預計499.6億元,下降10.5%;基金預算支出安排499.1億元,下降18.3%。基金預算收支結余0.5億元。
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0.9億元,增長80.8%;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安排0.9億元,增長63.6%。預算收支是平衡的。
(一)省本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情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計312.1億元,下降1.4%。其中,增值稅70.5億元,增長2.5%;營業稅73.2億元,下降2.5%;企業所得稅12.4億元,增長0.3%;資源稅83.8億元,增長32.4%;城鎮土地使用稅15.5億元,增長8.4%;土地增值稅14.9億元,增長15%;非稅收入40.7億元,下降40.7%。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安排479.1億元,增長4.2%。其中,教育支出93億元,增長5.4%;科學技術支出14.4億元,增長8.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9.4億元,增長8.6%;醫療衛生支出29.9億元,增長6.8%;農林水支出48.9億元,增長6.2%;住房保障支出19.4億元,增長12%。上述收入加減同中央和市縣各項結算后,預算收支是平衡的。農墾建三江和九三管委會公共財政預算收支分別為5000萬元,預算是平衡的。
(二)省本級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情況。政府性基金收入預計95.1億元,下降11.4%。其中,車輛通行費35.9億元,增長7.5%;地方教育費附加收入20億元,增長1.9%;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3.3億元,下降47.1%;彩票公益金收入5.5億元,下降6.5%。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94.6億元,下降11%。其中,交通運輸支出35.9億元,下降9.5%;城鄉社區支出26.4億元,下降39.6%;農林水支出4.4億元,下降3.3%。基金預算收支結余0.5億元。
(三)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情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0.4億元,下降7.5%;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安排0.4億元,下降17.8%。預算收支是平衡的。
三、求真務實,改革創新,努力完成各項預算任務
2014年,全省各級政府堅決貫徹黨的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城鎮化工作會議、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實施“五大規劃”,支持“十大重點產業”,做好“十項重點民生工作”,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
(一)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細化政府和部門預決算公開內容,擴大公開范圍,財政撥款安排的“三公經費”預決算全部公開。研究編制中期財政規劃,根據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事項,著手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改進預算控制方式,弱化對收入預算的考核,強化支出預算約束。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確的政府預算體系,明確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支出范圍和重點,建立政府性基金、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統籌的公共預算機制,在精算平衡的基礎上,研究建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可持續機制。完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組織開展政府綜合財務報告試編工作。大力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工作,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防止將應當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適合社會力量承擔的事項推向市場;認真研究政府采購、預算科目、會計處理等政策,逐步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完善和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制度,減少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歸并重復交叉項目,嚴格控制新增項目和資金規模,建立健全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促進市縣間財力均衡。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建立鄉鎮基本財力動態保障機制,推進縣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稅制改革。落實國家關于“營改增”擴圍、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遞延納稅、資源稅從價計征、消費稅擴圍和小微企業結構性減稅等政策,全面清理規范財稅優惠政策,充分發揮稅收在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完善“五大規劃”財政政策。以實施“五大規劃”為切入點,深入研究牽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財政改革措施。按照“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要求,深入開展涉農資金整合,大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農村金融服務、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和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創新,探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機制,推動新增農業政策性補貼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大力支持農民合作組織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全省農民合作社總數達到五萬個以上,全省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500萬畝,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組建,開展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全省廠辦大集體改革;支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完善和落實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若干財稅政策,用好財政扶持資金,打造小微企業公平發展的環境。完善支持沿邊開發開放的政策措施,支持我省綜合保稅區建設,推進沿邊開發開放體制機制創新。支持大小興安嶺林區經濟轉型與生態保護,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研究扶持林下經濟發展政策措施。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研究完善礦業權收費分配政策,用好接續替代產業扶持政策。
(二)狠抓開源節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以推動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為契機,整合涉農資金向水利、農機和農業科技等方面傾斜。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對農業生產的保障能力;支持新組建200個現代農機合作社,提升機械對農業生產力發展支撐能力;支持新建2.6萬棟標準化水稻育秧大棚和200個智能化催芽車間,提升農業技術對農業減災防災能力;抓住機遇,發揮生態和區域優勢,加快發展畜牧業,以“兩牛一豬”為重點,建設100個高水平奶牛場,促進乳業加快發展步伐。二是大力推進產業項目建設。以“十大重點產業”為主攻方向,集中產業結構調整資金,落實工業穩增長“十七條”等政策,積極支持引入發展要素,推動一批重點產業項目和重點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項目盡快落地開工、投產、達效;大力支持國家及我省經濟發展急需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公開招投標引進大企業對我省礦產資源深度開發,繼續支持鉬礦、石墨等資源深加工,推進礦業經濟發展;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支持營銷組織方式創新,推動營銷渠道建設和品牌形象推廣,提高對經濟財政貢獻率;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大企業科技創新扶持力度,探索激勵企業自主創新政策,支持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建設,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并在省內轉化落地。三是支持發展現代服務業。完善促進養老、健康、信息、文化等服務業發展的財稅政策,支持農村流通體系和電商物流設施建設,加強旅游營銷體系建設,推進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市場化步伐,推進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四是推進城鎮化建設。把縣城作為城鎮化重點,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提升縣城產業支撐和吸納就業能力,促進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支持試點市縣和建制鎮開展城鎮化試點示范工作,吸引農民進城定居就業;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支持機制,通過代市縣政府舉借地方政府債券、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作用、以一定比例國有資產融資等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積極運用公私合作(PPP)模式,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按照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落實國家相關財稅政策,探索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研究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財政政策,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設市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采取以獎代投的辦法,發揮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作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試點。五是推進對外經貿合作。深化“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擴大地產品出口規模,提高進口資源類產品落地加工率,加快跨境通道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境內外園區建設,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推進對俄經貿合作創新發展與轉型升級。強化收入征管。加強稅收評估分析,對重點產業、行業和產品進行全方位結構性分析,適時發布行業稅負預警信息,對本地區重點行業的重點稅源企業,尤其是涉及股權轉讓等業務的大企業開展納稅評估工作。依法強化收入征管,嚴禁人為調節收入規模和進度,嚴禁虛收、空轉等違規增加收入。深入挖掘資源性收入征收潛力,完善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辦法,做到所有礦種礦產資源補償費應收盡收。加強預算單位資產管理,對閑置資產及時進行清理并按規定進行處置,對出租出讓的資產嚴格履行公開招標程序,建立和完善市場定價機制。落實節支措施。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貫徹《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研究制定我省貫徹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大力壓縮“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做到公務接待、因公出國(境)、公務用車經費只減不增。遵循先有預算、后有支出原則,強化支出預算約束,建立預算執行全過程動態監控機制。盤活存量資金,壓縮結余結轉規模,連續結轉兩年以上的,統籌用于民生等重點支出;清理專戶和暫存款,采取及時核銷、預算列支以及限期收回等措施,壓縮財政暫付款規模。
(三)持續保障改善民生。推動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和最低工資制度為主要手段的分配再分配調節機制。合理調控地區間工資收入差距,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提高公益性崗位殘疾人和就業困難人員工資水平。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支持精準扶貧,改革財政扶貧資金管理機制,以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11個縣和全省500個貧困村為重點,實施片區開發和整村推進扶貧工程。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落實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和支持就業再就業的稅費減免政策,完善就業培訓費事后給付辦法,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就業困難人員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城鄉居民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按照國家要求,適當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推進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依法依規動員參保繳費,推進應參盡參、應繳盡繳、應保盡保。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采取價格臨時補貼等方式,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按照不低于上年城鄉人均消費支出的30%穩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健全低收入群體臨時救助政策。繼續提高農村五保對象集中和分散供養水平,實施敬老、愛老、助老工程,對貧困且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重度殘疾人每月給予不低于100元的護理補貼,支持實施3000例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提升醫藥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標準,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推動建立按病種、人頭和總額預付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付費機制,加大對醫療機構費用總額及醫保目錄外費用占比的控制。鼓勵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落實和完善鄉村醫生補償機制。支持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和實施全科醫生特崗計劃。實施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能力提升和綜合醫院臨床執業醫師專業培訓計劃,推動鄉鎮衛生院補充本科、專科學歷醫生計劃實施。支持170個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200套鄉鎮衛生院周轉房和400個村衛生室建設。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提高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的特別扶助金標準。促進教育公平。優化財政教育支出結構,完善針對不同教育階段的財政支持政策。著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建設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235所,全面完成858所農村中小學校“小火爐”改造任務。研究制定全省學前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啟動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落實體現內涵式發展的高校財政撥款制度,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績效為導向的中高職院校財政撥款制度。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給予生活補助試點,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支持文化繁榮發展。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推進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和公共文化數字工程建設,支持市級博物館、圖書館、群眾藝術館和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達標建設,啟動三年完善2604個中心村文化室設備配置和文化廣場建設,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體育健身等公共資源,推進“三網融合”節目監控平臺、省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和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采取貸款貼息、融資獎勵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金融、科技、旅游業融合發展。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培養文化消費習慣。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推動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軌運行。發揮財稅政策導向作用,多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加大對棚戶區和農村泥草(危)房改造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設施,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5.44萬套,竣工16.45萬套,改造農村泥草(危)房22萬戶。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預算績效綜合評價工作。完善住房公積金計提、繳存、提取和管理制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三供三治”工程建設,加大霧霾治理投入,推進中心城市集中供熱管網、小鍋爐改造和公路、鐵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節能減排、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良好湖泊生態環境能力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支持創新社會治理體系。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城鄉社區服務中心建設,進一步提高社區管理與服務水平。加大政法經費保障力度,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平安龍江”建設。
(四)切實加強財政監督管理。強化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明確地方政府舉債權限和用途,建立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建立各級政府分級負責的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使政府性債務規模與財政承受能力相適應。研究制定風險處置預案,妥善處置存量債務,純公益性項目舉債通過列入財政預算逐年解決,有收益的準公益性項目舉債,通過公私合作(PPP)模式等市場化融資方式解決。嚴格控制新增政府性債務規模,嚴禁地方政府借道融資平臺公司舉債,抓緊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承擔的政府融資職能。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和償債準備金制度,逐步將政府債務收支分類納入預算管理,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加大監督檢查力度。進一步健全嵌入預算編制和執行業務流程的財政同步監督機制,加強對財政資金運行全過程的同步監督,防止不正當利益介入,切實維護財經紀律的權威性、嚴肅性。嚴格執行《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建立健全財稅政策有效落實的監督檢查機制,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對各級政府出臺的優惠政策進行清理,凡不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的政策一律停止執行,限期整改。建立整治“小金庫”長效機制,嚴格執行財經制度,完善財政資金監管辦法,規范財政財務管理行為。
各位代表,做好2014年的各項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自覺接受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依法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和社會各界的輿論監督,緊緊圍繞貫徹“五大規劃”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十大重點產業”和“十項重點民生工作”,銳意進取,改革創新,扎實工作,為推動我省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創新發展、科學發展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