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2014年海北藏族自治州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2014年03月20日16:43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風險防控 高原海濱 突發事件應急管理 建設項目環評 教育均衡 城鎮就業困難人員

二、明確發展目標,把握今年政府工作新要求

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精神的重要之年,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之年,更是我們迎接新機遇、實現新發展的希望之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紅利持續釋放,國家支持西部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我州獨特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小康社會交通示范試點州建設的深入推進,全省水生態文明示范州、全省林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全省戶外體育發展試點州建設即將啟動,對口支援工作向縱深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多重利好。加之經過多年的發展探索,全州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明顯增強。這一切,為我們開創發展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我們一定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把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事業推向更高臺階。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州委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提質增效貫穿于“五位一體”發展戰略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形成特色產業新體系,打造特色海北“升級版”;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程,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美麗海北“升級版”;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統籌擴面提標,打造幸福海北“升級版”;把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建設的各項部署落到實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文明進步,打造平安海北“升級版”,努力讓各族群眾共享更多的改革發展成果。

主要發展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州縣屬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08‰以內,力爭高新技術企業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三次產業比重更加優化,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和居民消費價格調控目標任務。提出的發展預期目標適度下調了地區生產總值3個百分點、州縣屬固定資產投資5個百分點、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4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就業、物價調控等民生指標相對穩定,體現了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要求,符合海北發展的客觀實際,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引導到改革創新、提質增效、保護生態、改善民生上。

三、發揮綠色優勢,努力打造海北經濟“升級版”

發揮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打造經濟“升級版”,這不僅是大步趕上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海北經濟轉型發展、提質增效的現實需要。我們要統籌好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區域綜合競爭力。

一是以擴大投資為引擎,著力夯實發展基礎。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穩增長、調結構、促升級的基礎支撐,著力爭取和跟蹤落實國家資金、社會資金項目,保持投資強度。科學謀劃布局。把握建設全省小康社會交通發展示范試點州、全省水生態文明示范州、全省林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等難得機遇,做深做細項目前期各個環節工作,力爭一批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重大項目列入全省重點工程,全力推進納子峽灌區、祁連機場、西海至德令哈一級公路、黃藏寺水庫、山東大唐海北風力發電等重點項目工作進度。全力以赴抓好投資進度。要做到在建項目逼進度、簽約項目逼開工、在談項目逼簽約、沒有進展逼退出、服務跟進逼主動,動態跟進,創新舉措,強化服務,分類推進。實行重點項目州級領導掛牌制度,抓好重大項目稽察和招投標管理。加強招商引資工作。轉變招商引資工作思路,充實完善招商項目庫,注重以大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大與外地大企業集團的對接,加強區域內企業間的戰略合作,著力在補鏈、嫁接、配套項目上下功夫,做好項目建設的全程服務,綜合運用土地、財政、稅收、金融等一攬子手段和政策,扎實推進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提高項目履約率和資金到位率。有序推進對口支援。加強與山東省、對口支援央企的產業合作,扎實推進重點援青項目建設,開展山東省對口支援海北州“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期評估,全面推進對口支援工作向縱深發展。

二是以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示范區建設為重點,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認真落實富裕農牧民、提高農牧民、扶持農牧民的各項政策,按照綠色、集約、特色原則,全面推進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讓農牧業經營有效益,讓農牧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實現農牧民持續增收。著力提升農牧業發展層次。加大農牧業經營體制創新力度,推進農牧業生產要素的規范流轉和有效配置,加快專業合作組織規范化建設,草場、耕地、牲畜集約率達到70%以上。積極推進縣級綜合信息服務大廳和村級信息服務站建設。全力推進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示范區示范點建設,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增強示范帶動能力。著力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建設、提升一批規模種養基地,積極培育和發展與農牧民增收關聯度較高的牦牛肉、藏羊肉、青稞等特色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引導龍頭企業特別是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以自建、聯建等方式參與規模養殖基地建設。支持龍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家庭農牧場一體化發展。著力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力爭農牧業基礎設施投入增長10%以上,推廣藏羊“兩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技術和種植業良種良法,加快種畜繁育基地、種子田建設,嚴格耕地草原管理,確保農牧業增加值增長5%以上。著力提升品牌競爭力。嚴格落實畜種畜群管理辦法,繼續加強對雜種畜、雜色羊淘汰出欄的監督管理力度,全力打造白藏羊和牦牛兩大特色品牌。從種養源頭入手,凈化農藥、獸藥、化肥、飼料市場環境,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工,加快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基地建設,確保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大力培養新型農牧民。要加大農牧民專業技能培訓力度,特別是要加強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牧場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著力提升政策、管理、信息、技術水平,努力造就一批適應現代農牧業發展所需的人才。支持大學生村官和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

三是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推動特色工業發展壯大。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資源、資金和技術等要素有機結合,大力培育核心龍頭企業,延伸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確保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加緊正遠礦業、弘川化工、海北生物產業園、新能源等項目建設,全力推進海晏天瑞鋁基一體化和青海鴻福礦業蛇紋巖綜合開發兩個“飛地經濟”項目,積極爭取將熱水各洗煤項目納入全省煤基多聯產產業鏈,支持農畜產品加工、文化旅游商品生產企業的成長,著力發展特色輕工業。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把轉變資源型發展模式、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重點,引導支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和調整產品結構,增強規模、技術和市場等綜合競爭力。通過項目捆綁、財政貼息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資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工業集中區產業聚集,壯大主導產業。推進熱水煤炭企業整合重組,形成2至3戶中型企業集團。著力發展現代物流及配套產業。加強四個園區的管理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園區管理服務水平。抓好工業經濟運行調度。加強市場預期分析,進一步加大對電力、運輸、資金等要素的協調力度,及時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支持企業改造升級,幫助企業強化管理、開拓市場、挖潛增效。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健康成長。加大地質勘查和找礦力度。積極推進二類礦權出讓工作,開拓礦業權市場,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地勘投資新機制,力爭地勘投入和勘查成果有新的進展。

四是以促進旅游文化融合為突破,提升第三產業發展層次。把第三產業作為調結構、提品質、增后勁的重點,圍繞旅游、文化、商貿、金融等,提升目標定位,拓寬發展空間,增強發展活力。提升生態旅游業發展層次。全面完成金銀灘(原子城)景區整合并試運營,加快5A級景區創建,積極探索推進全州景區整合運營模式。圍繞打造北線旅游經濟帶、國道315線旅游服務經濟帶,重點抓好青海民族文化音樂城、青海湖人文生態博物館、西海濕地公園項目建設,推進崗什卡登山滑雪基地、卓爾山森林公園、八一冰川、自行車驛站等25個新建項目建設,加快百里花海、海濱藏城、年欽夏格日山等景區景點續建項目建設,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和基礎設施,提升旅游產業品質。加強旅游宣傳推介和行業監管,努力提升海北旅游影響力。確保旅游綜合收入增長20%以上。謀劃提升文化旅游融合。抓緊編制全州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積極謀劃一批帶動作用強、市場前景好的重大文化旅游產業項目。全力抓好環湖賽、崗什卡滑雪登山交流大會等活動,扎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提升旅游品牌文化含量。規劃建設高原體育戶外休閑基地。在民族體育競賽、民族工藝品制作、自駕車旅游、戶外露營等方面建設一批參與性高、消費帶動強的項目,延長游客在海北的逗留時間。引導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確保文化產業銷售收入增長25%以上。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結合城鎮化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加大重點城鎮和重要節點、農牧區商品流通體系建設,加快商貿物流網絡發展,積極發展通訊、信息、金融、物業、物流、健康養老等服務業。

五是以推進城鎮化建設為契機,統籌城鄉一體化進程。出臺實施《海北州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以新型城鎮化帶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城鎮規劃管理。加快編制城鄉總體規劃及控制性、修建性詳細規劃,深入開展違犯規劃、超越用地紅線、擅自更改容積率及建筑立面等專項治理活動,維護規劃的嚴肅性、連續性。進一步理順西海鎮管理體制。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加強鎮容鎮貌、環境衛生和交通秩序、治安秩序綜合管理。著力打造“美麗城鎮”。以西海鎮為核心、四縣縣城為中心、農牧區集鎮為節點,加快城鎮道路、給排水、供熱、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鎮亮化、綠化、美化等生態景觀工程。要突出城鎮特色,最大限度的體現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堅持集約、節約用地,建設項目以整理挖潛為主供應用地,盡量少占用草場農田,嚴防無限制擴大城鎮邊界。大力發展城鎮特色產業。培育城鎮主導產業,著力發展商貿流通業、旅游服務業、特色加工業、房地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促進產城融合,加快形成全州優勢互補、分工合理的城鎮產業體系。有序推進農牧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全面放開建制鎮戶籍限制,堅持自愿、分類、有序原則,積極引導農牧區人口向城鎮轉移,完善轉移人口的養老、醫療、教育等保障辦法,特別要解決好已轉移人口融入城鎮生產生活的問題,加強農民工培訓,促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穩步擴大中心城鎮和小集鎮人口規模。升級打造“美麗鄉村”。建立完善農村環境治理長效機制,鞏固黨政軍企共建示范村建設成果,繼續實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全面實現“新、亮、美、凈、暢”的目標。

四、建設生態文明,努力打造美麗海北“升級版”

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圍繞“生態海北”建設,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在保護建設中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循環,切實增強生態環境承載力。加強生態保護建設。認真實施青海湖草原濕地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加強森林資源管護,抓好林業生態建設工程,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加強草原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管理,全面完成減畜任務。深入開展重點城鎮、重要景區、交通沿線環境整治,大力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深入開展環保專項整治。推進節能減排。按照屬地化管理的原則,嚴格落實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目標責任,加強對全州12家年綜合能耗消費總量1萬噸以上標煤企業的能耗目標管理,強化剛性約束,確保完成省上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重點抓好青海天源冶金材料有限公司礦熱爐余熱綜合利用、奧凱公司全封閉礦熱爐技改及光伏燃氣聯合發電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快全州鐵合金、碳化硅、煤炭加工等傳統工業項目的升級改造。全面推進公共機構和全民節能行動。完善生態保護體制機制。全面開展環境質量監測,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評制度和“三同時”制度,落實總量控制、排污許可和限期治理制度。嚴格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獎、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加快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積極推進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進一步完善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以制度的底線筑牢生態環境的防線。

五、辦好民生實事,努力打造幸福海北“升級版”

把改善民生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將政府幫助和群眾力量緊密結合起來,在“織好網、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上下功夫,不斷豐富和發展民生“升級”的科學內涵,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學前教育全覆蓋,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中教育,優化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加強教師隊伍培訓,努力促進全州教育均衡協調優質發展。抓好標準化學校、學前教育走教點、教師周轉房建設。加快推進海北二中、三中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雙語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鞏固提升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成果,積極探索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完善分級診療模式和轉診審批制度。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和職工醫療參保率,適當提高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標準,加快推進省內“一卡通”和異地結算。進一步提高藥物配送效率,在非政府辦醫療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加快醫改信息化建設,切實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落實單獨二孩政策,提高計劃生育服務規范化和標準化水平。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實施好州民族民間傳統技藝保護、州圖書館等重點項目,推進國標地面數字電視無線覆蓋工程,提高地方自辦節目覆蓋率,進一步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開發,推進文化事業單位面向基層擴大服務,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促進文藝精品創作,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廣泛開展經常化、社會化、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運動和民族民間體育活動。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抓好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的支撐作用。加強科技特派員雙贏示范點建設,擴大服務面,提高服務效能。推進就業創業。全面加強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建設,加大就業技能培訓力度,統籌推進高校畢業生、退役人員、城鎮就業困難群體和農民工就業。年內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000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4.8萬人次以上。嚴格落實勞動合同制、農民工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全覆蓋,逐步提高保障標準。抓好城鄉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強集中居住小區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體系,加大社會救助的動態管理。努力穩控物價。加快實施“菜籃子”工程,建設蔬菜生產基地,提高奶、肉、菜自給能力。加大物價調控力度,完善社保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堅持在市場建設和監管中的好做法,消除流通環節不合理漲價因素,努力把居民消費價格控制在合理預期。全力推進扶貧開發。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和援建扶貧,重點實施20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和26個牧區農事隊易地搬遷扶貧攻堅項目,全年穩定脫貧1.4萬人。抓好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工作。健全扶貧開發項目監管機制,加強扶貧開發項目后續管理。我們的目標是貧困地區農牧民人均收入增幅要高于全州平均水平,不斷增強共同奔小康的能力。

六、推動團結進步,努力打造平安海北“升級版”

切實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發揮政府主體作用,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共同推進社會治理,健全公共安全體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扎實推進源頭治理。堅持“三官兩員”進村入戶、領導干部大接訪、“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機制,完善維護群眾權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群眾訴求表達和社會矛盾調處機制,推進涉法涉訴信訪事項依法終結和網上信訪受理,依法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治理為方向,完善社區服務功能,進一步擴大社會管理服務平臺覆蓋面。做好網絡信息安全監管工作。扎實推進“法律八進”,擴大法律服務覆蓋面,加強法律援助。健全社會公共安全體系。整治突出治安問題,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治理,強化虛擬社會綜合管理,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扎實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培育和經驗推廣,擴大平安海北建設成果。不斷提升維穩能力。深入開展反自焚、反分裂、反滲透斗爭,深化涉藏維穩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堅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認真落實全州寺院社會管理創新意見,扎實開展“和諧寺院”創建、“三比一促”活動,依法加強對全州宗教活動場所的規范化管理。依法回應社會關切,引導社會輿論。提高突發事件的預防預警、應急處突能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秩序。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圍繞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的11項工程,用好6項活動載體,落實6項保障機制,確保創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全面展開。要切實做好雙擁、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等工作,調動各條戰線的積極性,凝聚起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的強大合力。

七、深化改革開放,努力創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開局之年。我們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切實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安排部署,著力在抓落實、求實效上下功夫。要結合實際。承接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改革開放任務,抓好措施的細化和落實,力爭在比較成熟的領域和環節有大的突破,著力深化我州有特色、有基礎的農牧業生產經營體系、財政管理、醫藥衛生體制、教育領域、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力爭有新的突破。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著重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統籌推進各項改革。要有序推進。對中央和省委有明確要求,現有工作基礎相對扎實的改革事項,不遲疑、不觀望,加快推進;對中央和省委需要試點的改革事項,夯實基礎,積極探索,做好準備,擇機推進;對暫時不具備條件、工作基礎比較薄弱的改革事項,不急于求成,積極創造條件,穩步推進;對需要法律授權的改革事項,堅持程序,做好風險評估,依法有序推進,不超前實施。要鼓勵探索。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辯證統一,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各地各部門先行先試,營造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濃厚氛圍。

八、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務的水平

全面推進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制政府、廉潔政府建設,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定期向州人大報告重大事項,自覺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加強與人大、政協專門委員會的工作聯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政務公開,加大審批事項清理力度,推進行政權力的公開透明運行,進一步規范行政執法。不斷完善電子政務平臺,加強和規范行政服務中心建設,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嚴格落實中央和省、州委關于轉變工作作風的各項要求,扎實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把落實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深入開展政風行風評議活動,堅決整治行政機關紀律松弛、懶散怠政等不良風氣,進一步改進文風會風和調研之風,保持“三公”經費零增長,真正把有限的資金用在保增長、促就業、惠民生上。要按照“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深入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加大礦產資源交易、工程建設招標等重點領域違紀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推進廉政風險防控,嚴明法律與紀律的“高壓線”、公與私的“警戒線”,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努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改革發展任務極為艱巨,機遇十分難得。讓我們在州委的正確領導下,同心同德,奮發有為,咬定目標不放松,搶抓機遇不錯過,狠抓落實不懈怠,在改革開放和轉型升級大潮中贏得先機、再創佳績,為海北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邁上新臺階而努力奮斗!

   上一頁   1   2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