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0青藏區耕地質量等級比例分布圖
圖9甘新區耕地質量等級比例分布圖
2012年底,農業部組織完成了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以全國18.26億畝耕地(二調前國土數據)為基數,以耕地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行政區劃圖疊加形成的圖斑為評價單元,從立地條件、耕層理化性狀、土壤管理、障礙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狀等方面綜合評價耕地地力,在此基礎上,對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進行了劃分。現將數據公布如下:
一、全國耕地質量總體情況
全國耕地按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其中,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4.9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3%。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較高,基本不存在障礙因素,應按照用養結合方式開展農業生產,確保耕地質量穩中有升。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8.1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4.8%。這部分耕地所處環境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具備一定基礎,障礙因素不明顯,是今后糧食增產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礎地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測算,可實現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600億斤以上。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9%。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應持續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內在質量建設。
二、不同區域耕地質量情況
(請見中國綜合農業區劃圖)
按照中國綜合農業區劃,將我國耕地劃分為東北、內蒙古及長江沿線、黃淮海、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西南、華南、甘新、青藏區等9個區。各區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分述如下:
(一)東北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除朝陽外)三省及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區,總耕地面積3.34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3%。
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1.44億畝,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平原農業區,以黑土、草甸土為主,土壤中沒有明顯的障礙因素。評價為四等的耕地面積為0.81億畝,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平原農業區和遼寧平原丘陵農林區,以白漿土、黑鈣土、栗鈣土、棕壤為主,土壤質地粘重,易受旱澇影響。評價為五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0.87億畝,主要分布在松遼平原的輕度沙化與鹽堿地區以及大小興安嶺的丘陵區,以暗棕壤、白漿土、黑鈣土、黑土、棕壤為主,主要障礙因素包括低溫冷害、水土流失、土壤板結等。評價為七至八等的耕地面積為0.22億畝,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區,以及內蒙古東北高原、松遼平原嚴重沙化與鹽堿化地區,以暗棕壤、栗鈣土、褐土、風沙土、鹽堿土為主,主要障礙因素包括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鹽堿化及土壤養分貧瘠等。這部分耕地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排水不暢,易受到干旱和洪澇災害的影響。東北區沒有九至十等地。
(二)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包括內蒙古包頭以東(除大興安嶺外)、遼寧朝陽、河北承德和張家口、北京延慶、山西北部及西北部、陜西榆林、寧夏鹽池和同心,總耕地面積1.33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3%。
評價為一至五等的耕地面積為0.41億畝,主要分布在長城沿線農牧區和內蒙古中南部牧農區,以栗鈣土、草甸土為主,土壤中沒有明顯的障礙因素。評價為六等的耕地面積為0.20億畝,主要分布在內蒙古中南部牧農區和長城沿線農牧區,以褐土、栗鈣土、黑鈣土、草甸土為主,土壤質地較為粘重。評價為七至八等的耕地面積為0.41億畝,主要分布在長城沿線農牧區和內蒙古中南部牧農區,以栗鈣土、暗棕壤以及存在鹽漬化的潮土與草甸土為主,主要限制因素是土質粘重、耕性較差。評價為九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0.31億畝,主要分布在內蒙古中南部牧農區和長城沿線農牧區,以栗鈣土、鹽化或堿化的草甸土為主,主要障礙因素是風沙、鹽堿、土壤養分貧瘠等。這部分耕地淡水資源缺乏,干旱威脅嚴重。
(三)黃淮海區。該區位于長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東,包括北京大部、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大部、山東、安徽與江蘇的淮北地區,總耕地面積3.46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9%。
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1.18億畝,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黃淮平原和冀魯豫低洼平原,以褐土和潮土為主,沒有明顯障礙因素。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1.67億畝,主要分布在黃淮平原、冀魯豫低洼平原、山東丘陵地帶,以潮土、棕壤、褐土及黃泛區的風沙土為主,有一定的鹽漬化和水土流失及旱澇災害。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0.61億畝,主要分布在山東丘陵地帶與濱海鹽堿土地區;其中,山東丘陵地帶以土層淺薄或含大量砂礫的褐土與棕壤為主,主要障礙因素是水土流失、土壤養分貧瘠、土層較薄及干旱缺水;濱海鹽堿土地區以鹽化潮土、濱海鹽土為主,主要障礙因素是鹽堿危害與土壤養分貧瘠。
(四)黃土高原區。該區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伏牛山及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包括河北西部、山西大部、河南西部、陜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及青海東部,總耕地面積1.53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8.4%。
評價為一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0.58億畝,主要分布在汾渭谷地農業區和晉東豫西丘陵山地農林牧區,種植歷史悠久,以褐土、塿土為主,土層深厚、保水保肥性能強。評價為七等的耕地面積為0.18億畝,在全區均有廣泛分布,以褐土、潮土、新積土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養分缺乏。評價為八至九等的耕地面積為0.52億畝,主要分布在隴中青東丘陵農牧區和晉陜甘黃土丘陵溝壑牧林農區,以黑壚土、黃綿土、風沙土為主,主要障礙因素是土壤養分貧瘠、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等。評價為十等的耕地面積為0.25億畝,主要分布在晉陜甘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隴中青東丘陵區,以黃綿土、黑壚土、灰鈣土、風沙土為主,水土流失劇烈、土壤退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土壤養分貧瘠、生產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