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1月10日在梅州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梅州市市長 方利旭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梅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過去五年的工作回顧
五年來,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省和市委的決策部署,搶抓“兩大振興政策”機遇,扭緊“三大抓手”,建設“一區兩帶”,全力加快振興發展步伐,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進步。
一、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推動經濟行穩致遠。2015年度粵東西北振興發展評估考核,梅州排名第一。2016年,全市生產總值1045.56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50.3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105.46億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54.9%、227.5%、124.9%,年均分別增長9.2%、26.8%、17.6%。工業加速發展,大力實施產業振興三年行動計劃,規劃建設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并上升為省級重大區域發展平臺。全市新增省級園區4個, 9個產業園(集聚地)均享受省產業轉移政策。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4.21億元,年均增長10.3%;全市產業園區(集聚地)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0.8%;技改投資完成75.87億元,年均增長20.5%,總投資12.7億元的“雙喜·五葉神”專用生產線正式投產。縣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縣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57.85億元,年均增長14.9%。深入實施鄉賢回歸投資興業工程,五年累計引進億元以上項目814個。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文化旅游、電子商務、現代金融等發展態勢良好。2016年,第三產業比重超過44.2%,年均提升0.8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9.77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23.49億美元,年均分別增長10.7%和11.5%。規劃建設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游產業帶,新增3A以上景區22個、四星以上酒店26家,建成20個海內外旅游推廣中心,全市旅游接待人數、總收入年均增長27.9%和28.1%。新建10個電商產業園,快遞網點實現鎮(街)全覆蓋。率先在全省建成金融生態市,新增2家上市企業和19家新三板掛牌企業,梅州客商銀行成為粵東西北地區第一家獲批籌建的民營銀行。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比2011年增長1.9倍和2.1倍。特色高效農業成效明顯,五年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3262家、富硒農業生產基地76個,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9家、總數居全省第一;糧食生產保持穩定,華南雙季稻產量在興寧創世界紀錄;2016年,全市農業增加值211.89億元,增長4.3%。質量強市扎實開展,產品、工程、環境質量主要指標提前達標。五年新增3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6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梅縣獲批全國客家文化生態旅游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
二、發展條件不斷改善。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建成一批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重大項目。交通建設成效顯著,區位環境得到提升,五年完成交通建設投資390億元,年均增長22.4%。梅汕高鐵全線動工;新增2條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實現縣縣通高速,通車里程新增223公里;五年累計升級改造國省道688公里、縣鄉公路1300公里;梅縣機場新增8條航線,通航國內外15個城市,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長44.4%。梅州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一期一段圍堰合龍,粵電大埔電廠首期建成投產,我市成為粵東重要電力外送基地。完成1520公里山區中小河流治理和180公里梅江韓江沿岸重點堤圍除險加固。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步伐加快,梅縣撤縣改區,嘉應新區起步區建設有序推進,江北老城區優化提升,建成一批產業項目和城市綜合體,促進了產城融合發展。預計全市城鎮化率達48.29%,比2011年提高5.02個百分點。全面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國家衛生城市通過復審,省衛生縣城實現全覆蓋。深入開展綠滿梅州大行動,完成“一消滅三改造”任務,森林覆蓋率達74.78%、居全省第二。成為廣東唯一上榜2016中國“氧吧城市”前十名的城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5%,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率為4.2%。大埔、豐順調整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